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对于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改善城镇人居环境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和建设模式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隐患、政企不分等系列问题,亟需模式创新。PPP模式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与政府形成风险分担、利益共享、长期合作的关系,是解决中国基础设施发展难题的创新模式。本研究紧紧围绕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这个核心命题,通过对中国基础设施投融资和PPP项目的时空格局、演化机理和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分析,识别发展规律,进而针对新型城镇化的新需求提出政策建议和模式优化。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 (1)在系统梳理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成因、演化、与城镇化交互关系基础上,针对以往研究中缺乏地理和空间视角的缺陷,着重从地理学的尺度、格局、过程、机理及政策响应的范式入手,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统计分析和GIS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而基于城镇化的情景模拟对基础设施投资额进行预测。研究发现:①总体上,中国基础设施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态势,基础设施成为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②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中,电力、交通、水利等经济性基础设施是投资的主要领域,但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比重逐渐增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③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财政投入、银行贷款和土地出让金等是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④通过回归分析测算得2015-2020年基础设施投资累计需达125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⑤基础设施投资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衡和多中心格局,四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投资一直高于其他省区,这种差异与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差距趋于缩小。⑥城乡之间的基础设施投资存在分异,但分异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 (2)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收集和构建中国PPP项目数据库,综合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中国PPP应用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及驱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中国PPP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②中国PPP应用存在着时序上的波动性/不稳定性、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应用上的反常规性等特征;③前述特征主要受到国家经济发展与政策、地方政府的态度偏好及动机、地方政府的能力和信用、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影响;④中国PPP的关键驱动因素主要有弥补财政资金缺口、合理分担风险、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体制机制改革、有效引导社会资本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等;⑤这些驱动因素的作用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分异特征。 (3)最后基于新型城镇化对PPP模式的新要求,提出了PPP模式的指导理论、应用领域、应用方式等优化方向。依据空间生产理论构建了理论解释分析框架,并对新型城镇化中PPP应用的典型重点领域,包括园区整体开发、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提出了创新应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