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机银行是继网上银行出现之后,因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而新出现的一种银行服务渠道,是网络银行服务的延伸。在具有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基础上,手机银行更加突出了移动通信随时随地的独特性,使它成为银行业中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之一。同时巨大的潜在客户群和银行金融信息化的不断深人促使手机银行服务应运而生,它将全新的移动金融理念注入了人们的思维,实现了银行服务的即时获取。基于其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纷纷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先后推出了手机银行服务。虽然如此,但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还是处于导入期,手机上网以及移动金融应用尚未真正普及,消费者对待手机银行的看法也不一。那么手机银行到底给消费者带来了什么好处,手机银行是否提高了银行本身的满意度和忠诚度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为了对手机银行使用意向进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是用TAM模型对手机银行的使用意向进行研究,创新之处是从手机银行的安全性进行切入,研究安全性对手机银行使用态度的影响。同时为了保持安全性的完备性,文章引入了银行品牌和移动网络运营商服务质量两个变量。同时基于作者对文献的研读,银行品牌变量不仅影响安全性,也对手机银行的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有如下几点贡献:第一,作者回顾了大量国内外研究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文献,发现在手机银行的研究中,学者大多是引入风险感知这一变量,而作为影响手机银行使用态度的变量,安全性是首次提出,作者希望该变量的提出,能为补充该方面研究做出贡献。第二,由于手机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尚未真正普及,学者之间大多对网络银行研究较多,而手机银行的研究较少。本文首次将银行品牌作为影响安全性的变量纳入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研究中。为银行在运营手机银行业务的决策中提供支持。第三,作者在回顾相关国内和国外的文献之后,经过研究,由于手机银行运行过程的特殊性,首次将网络运营商服务质量作为影响安全性的变量纳入手机银行使用意向的研究之中。本研究采用文献研读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国内外关于手机银行以及网络银行的大量文献研读基础上,通过对以往手机银行以及网络银行研究的回顾,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安全性的变量等,使得研究有足够的理论支持。通过定性和定量的调查研究获取了大量数据,最后采用SPSS15.0和AMOS7.0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分析阶段,在信度和效度均达标的基础上,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显示最大因子贡献率为28.632%,远小于50%,因此作者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过程中,根据拟合规则,删除了部分路径,最终模型包括使用意向、使用态度、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安全性、银行品牌和网络运营商服务质量7个变量。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并指出了文章的研究不足,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全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对手机银行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接着对本研究中各个变量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包括安全性、银行品牌、运营商服务质量等变量;第三章: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本章建立在第二章文献回顾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第四章: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本章介绍了样本的选择和调研程序、并对量表的来源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问卷的形成;第五章:数据分析。本章包括数据分析方法介绍、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分析四个部分;第六章: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本章根据第五章数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对提出了管理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