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支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本文在重新梳理了该文化目前已发表的全部材料的基础上,对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论证,并最终将红山文化自早至晚划分为相当于仰韶时代早、中、晚期的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红山文化分期观点的回顾与梳理。关于红山文化本身到底应该划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学术界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本部分以年代先后为序,将以往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第二部分,牛河梁与西水泉遗址的分组研究。从目前发表的属于红山文化的考古材料来看,除了笔者已做过深入分析的朝阳小东山遗址外,只有牛河梁、西水泉两处遗址的地层堆积比较清楚,遗存之间存在较好的叠压打破关系,本部分即主要分析这两处遗址材料。按照地层间的叠压打破关系,将牛河梁和西水泉遗址的材料做了具有早晚关系的分组,并进行了牛河梁遗址各组与西水泉遗址各组年代对应关系的研究。第三部分,其他遗址出土遗存的组别与年代。除了牛河梁与西水泉两处遗址,其他遗址缺乏明确的地层关系,单纯依靠这些遗址(或单位)的材料,很难做进一步的分组和定年研究。本部分通过对陶器器物造型和制作风格等因素的分析,把三道湾子、二道梁、四棱山、转山子、兴隆洼F133组和F106组、白音长汗、查日斯台、南台子、大沁他拉、牛河梁第一、第二地点、胡头沟、蜘蛛山、东山嘴等遗址(或单位)出土的器物与已经确定了组别的典型陶器相比较,进而实现对它们所属组别的判定。第四部分,红山文化的阶段划分与年代判定。综合以上研究,以地层学为基础,通过陶器之间的共存关系和形态比较分析,可最后将目前发表的红山文化材料自早至晚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处于仰韶时代早期,年代与中原地区半坡文化晚期和后冈一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4000年。第二阶段:处于仰韶时代中期,年代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3500年。第三阶段:处于仰韶时代晚期,年代与河套地区的庙子沟文化相当,约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