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LM-LAD角度和弯曲度对分叉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临沂市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月因疑诊或确诊冠心病的患者,共计300余例。其中,同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和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并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计88例。2、冠状动脉CTA检查:采用双源CT(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进行扫描。病人行呼吸训练,确认所有病人屏气时间不低于20S。若患者心率≥90次/分,扫描前1h服用美托洛尔(剂量参照产品说明书),使心率降至70次/分左右;扫描前1min舌下喷服硝酸甘油0.5mg。于肘前静脉建立静脉通道,留置18 G套管针用于注射碘普罗胺非离子对比剂(370mgI/ml),剂量60~70ml,流速为4~6ml/s。受试者取仰卧位,扫描时双手上举,足先进。按照定位像、钙化积分、CTA成像的顺序逐一进行扫描。检查过程中,全程监测病人心电图、心率、血压、临床症状等指标。检查结束后,留观半小时。3、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使用飞利浦数字X线血管造影机(PHILIPS,Allura Xper FD10)进行检查。患者取仰卧位,1%利多卡因局麻后,采用Seldinger法经桡动脉置入鞘管,然后注射肝素3000u。采用不同体位对左冠状动脉分叉处斑块进行投照。4、图像分析:由2位高年资影像科诊断医师(副主任医师)对CCTA图像进行分析。测量88例患者冠状动脉LM-LAD角度及弯曲度;采用CTA直径法测量管腔狭窄度。以左冠状动脉分叉处管腔狭窄度是否大于等于50%为界,将88例患者分为分叉病变组与非分叉病变组。5、统计学分析: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0.0。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LM-LAD分叉角度、弯曲度及患者年龄等计量资料的分析;χ~2检验用于患者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酒、家族史等计数资料的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冠状动脉LM-LAD角度及LM-LAD弯曲度对分叉病变的诊断价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以CAG为金标准,通过直径法测量管腔狭窄度,CCTA对分叉病变评估的灵敏度约为80.0%,特异度约为81.6%,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约为85.1%,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约为75.6%,约登指数(Youden index)约为0.61。2、LM-LAD角度在分叉病变组与非分叉病变组无明显差异(t=0.62,P=0.54)。运用ROC曲线,LM-LAD角度评估分叉病变的灵敏度为56.0%,特异度为60.5%,阳性预测值为65.1%,阴性预测值为51.1%,约登指数0.17。3、分叉病变组的LM-LAD弯曲度明显大于非分叉病变组(t=4.27,P=0.00)。在ROC曲线分析中,LM-LAD弯曲度评估分叉病变的灵敏度约为76.0%,特异度约为92.1%,阳性预测值约为92.7%,阴性预测值约为74.5%,约登指数约为0.68。4、直接测量管腔直径法联合LM-LAD弯曲度评估分叉病变的灵敏度约为54.0%,特异度约为97.4%,阳性预测值约为96.4%,阴性预测值约为61.7%。约登指数约为0.51。5、直接测量管腔直径法联合LM-LAD角度评估分叉病变的灵敏度24.0%,特异度92.1%,阳性预测值80.0%,阴性预测值47.9%,约登指数0.16。结论1、左冠状动脉LM-LAD角度在评估分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一定局限性。2、左冠状动脉LM-LAD弯曲度的大小与分叉病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即较大的弯曲度提示可能的分叉病变。3、与单一测量管腔狭窄度相比,联合LM-LAD弯曲度测量能显著提高CCTA对分叉病变的检出准确率及诊断价值;联合LM-LAD角度测量诊断分叉病变的能力并不优于单一的管腔直径法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