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反映并传达着文化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色彩,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就更是最鲜明、最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英国翻译理论家Susan Bassnett曾经说过:“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其它身体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传播两种文字,更要传播两种文化。语言的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是由该民族的民族心理、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会和自然因素构成的。“一些对源语读者来说十分精彩的文化内容,对译入语读者而言却是难以理解的。”(张经浩,2000/5)由于文化空缺是由文化特性决定的,所以,一些在源语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在译入语中则完全不存在,因而在译入语读者心目中引起意义和经历上的真空。因此,译者发现,源语中的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为译入语读者所理解,要将其转化为译入语文化则更是无从谈起。正是因为文化空缺的存在,才为译者在翻译这些富含文化信息的词汇时带来诸多困难与挑战。许多翻译理论家曾研究过文化空缺这一现象。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俄国翻译理论家I.Q.索罗金在同其他学者一道探讨语言及其民族文化特征时,提出“文化空缺”这一概念。“文化空缺是指在源语中存在,但是在译入语中不被理解或易被误解的文化信息。”笔者对文化空缺是这样定义的,即:“文化空缺是指: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历史背景、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等差异,而造成的在源语中存在,但是在译入语中不被理解或易被误解的文化信息。”基于此,文化空缺毫无疑问会给翻译带来障碍。对文化空缺进行理论性研究:深入研究其概念、分类、造成文化空缺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空缺,是十分重要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由于描写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空缺内容,如:诗歌、戏剧、书法、字画、药物、官制、民俗、服饰、饮食、茶文化、酒文化、游戏、家庭传统、仪式等等。翻译家杨宪益与其夫人戴乃迭,成功翻译了该巨著,其译文被世人公认为翻译质量最高的《红楼梦》译著之一。因而,以《红楼梦》为例来探讨文化空缺的翻译问题,更加具有说服力。整篇文章分为三章:第一章着眼于文化空缺的理论研究,并介绍了选择以《红楼梦》为例的原因以及研究文化空缺的意义。第二章笔者辅以《红楼梦》中的例子来集中研究文化空缺带来的障碍。第三章中笔者提出十种处理文化空缺的翻译策略,对每一种策略进行定义并以大量的事例,从中国传统科举制度、官场称谓、宗教信仰及历史典故等方面对杨译本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笔者强调了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下,针对文化空缺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