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地土壤-植被系统通过吸纳、滞留、利用、渗透和净化作用,达到雨洪减排和降污的效果,因此海绵型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圳在光明新区等地已建立少量海绵型绿地试验示范样点,但缺乏对海绵型绿地土壤渗蓄特性的了解,亦无相关土壤改良配套技术作为支撑。本研究以深圳最早的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光明区新城公园及周边道路的5种不同功能区海绵型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普通绿地土壤为对照,分析其水分渗蓄特性的差异,并探讨海绵型绿地土壤改良技术,为深圳海绵型绿地建设工作推进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光明新城公园土壤物理状况整体良好,表层(0-10 cm)土壤容重1.06-1.45g/cm~3,土壤总孔隙度45.23-80.99%,非毛管孔隙度均大于40%,毛管孔隙度表现为道路植生滞留槽最大。光明新城公园0-1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29.06-69.51%,毛管持水量24.44-63.17%,田间持水量22.64-62.35%,土壤持水能力总体良好;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表现为道路植生滞留槽高于其它功能区。海绵型绿地土壤初始渗透率和稳定渗透率普遍高于普通绿地,但土壤渗透系数指标存在较大的变异。(2)12个改良土壤孔隙度指标、持水性指标和渗透性指标整体上均较未改良土壤(CK)明显改进,其容重最小为0.98 g/cm~3(CK为1.09 g/cm~3),总孔隙度为52.87-64.06%(CK为40.86%),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为37.05-56.92%、30.00-53.23%、28.91-51.46%,最大值较未改良土壤增加15.64%、20.22%、27.34%。不同改良土壤渗透性差异较明显,不同处理渗透率排序为T10>T11>T06>T12>T04>T07>T02>T01>T03>T09>T08>T05>CK。当土壤体积比为80%时,添加粉煤灰可提高改良土壤田间持水量;当土壤体积比为70%、80%时,添加园林堆肥能显著改善土壤渗透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改良土壤毛管孔隙度指标与渗透性、持水性关系紧密。栽培试验表明,除T08处理外,其它11种改良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生长良好,其地上部累积生物量均高于对照或与对照持平,但其根系生长情况较差。在80%土壤配比处理下,添加粉煤灰和园林堆肥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综上,深圳市海绵型绿地土壤渗蓄特性较好且普遍高于普通绿地,但是不同样点变异较大。T12处理(80%土壤+10%粉煤灰+10%园林堆肥+石膏)是最适合当地土壤的改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