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33-36kb,是一类主要感染人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病原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ARD)、流行性眼角膜结膜炎(红眼病)、急性咽结膜炎、婴幼儿致死性支气管肺炎、胃肠炎、膀胱炎等疾病。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主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31370199);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HAdV)属于腺病毒科,哺乳动物腺病毒属,为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33-36kb,是一类主要感染人类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病原体,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引起急性呼吸道疾病(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ARD)、流行性眼角膜结膜炎(红眼病)、急性咽结膜炎、婴幼儿致死性支气管肺炎、胃肠炎、膀胱炎等疾病。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腺病毒主要包括3、4、7、14、55型等。55型腺病毒(HAdV-55)是2010年才刚刚鉴定出的一类新病毒,由两种型别的腺病毒通过基因组重组产生,一种是引起泌尿系统疾病的11型腺病毒,一种是引起呼吸道疾病的14型腺病毒;临床上引起呼吸道疾病,表现出呼吸道病毒的组织嗜性,但产生的中和性抗体却是针对肾脏腺病毒11型;六邻体蛋白的7个高变区(907bp)来自于11型腺病毒,能刺激机体产生型特异性中和抗体,基因组其余部分则全部来自于14型腺病毒。本论文针对55型腺病毒的基因组学、生物学特性以及重组机制等发面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对分离到的55型腺病毒BJ01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BJ01株与2006年在我国分离到的第一株55型腺病毒QSDLL株基因相似度大于99.87%,重组分析显示BJ01株由11型腺病毒的Hexon和14型的基因组重组而来,全基因组的进化分析显示BJ01株与其余55型腺病毒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说明亲缘关系较近,而Hexon基因的进化分析则显示BJ01株与11型腺病毒要比与14型的进化距离更近,结果与重组分析一致,这说明从2006年到2011年,HAdV-55基因序列表现出了相当的保守性。2.首次报道了一起55型腺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的家庭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2012年4月初,安徽某家庭中一4岁女孩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家庭成员相继发病,男性5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4个月,最大年龄55岁,1例中老年患者AQ-1出现重症肺炎并死亡。实验室检测后发现为55型腺病毒感染引起。进一步对AQ-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后发现,AQ-1株与2011年在山西军队中分离到的QZ01株基因组序列高度同源,提示该株腺病毒可能是由山西传播到安徽而来。3.利用传统病毒学方法,对55型腺病毒的细胞毒性、复制动力学、细胞感染性与吸附能力等生物学特性与11、14型腺病毒进行对比研究,发现55型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亲本株非常相似。4.鉴定了55型腺病毒的受体是否为2型桥粒芯糖蛋白DSG2。构建了表达DSG2蛋白的重组质粒,可使不表达DSG2受体的细胞被Ad55感染;合成抑制DSG2表达的SiRNA,可降低Ad55对A549细胞的感染性;免疫荧光共聚焦实验观察到55型腺病毒与DSG2蛋白的直接相互作用,最终确认55型腺病毒的主要受体即为DSG2。5.通过11、14型腺病毒共感染A549细胞,发现重组病毒在11、14型腺病毒共感染72h后会出现,T载体克隆检测到多种重组类型,而且重组出现频率最高的位点为HVR6-7之间,其次是HVR7内部和HVR1内部,初步阐明了异型腺病毒基因组重组的规律。本研究系统的开展并阐明了我国再现的55型腺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基因组学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异型腺病毒体外基因组重组机制,为今后55型腺病毒的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为腺病毒相关疾病的防控、疫苗的研制,以及预测今后可能出现的重组腺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线粒体质量控制对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PINK 1(PTEN-induced putative kinase 1)参与线粒体质量控制。PINK1在正常线粒体中迅速降解,但在受损的线粒体中积累并启动线粒体自噬降解受损的线粒体,然而,PINK1对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的影响未得到验证,以及PINK1参与调节的线粒体自噬在心肌肥厚中的最终效应尚不明确。目的:在AngⅡ诱导的小鼠心
骨重建实质就是新骨代替旧骨的过程,它是由骨吸收与骨形成两部分组成的动态过程。一般来讲,首先是破骨细胞释放酸及酶去溶解那些旧骨或者不规则骨(骨吸收),然后成骨细胞粘附到骨吸收表面同时分泌细胞外基质矿化,最终分化为骨细胞,形成新骨(骨形成)。其中参与的主要细胞有成骨细胞、骨细胞及破骨细胞。骨髓腔有两种干细胞,分别是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造血干细胞(HSCs),成骨细胞与骨细胞是由BMSCs分化而
研究背景及目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乏氧与肝癌的恶性进展及患者差的预后相关。乏氧可促血管生成、加速癌细胞增殖、侵袭及转移等过程,并增加了肿瘤细胞的放化疗抵抗。肝癌细胞在乏氧状态或药物作用下会诱导多种基因异常表达,而这些异常表达的基因与肝癌的进展密切相关,筛选并鉴定其中的关键基因,有望为肝癌的
据中国肿瘤管理中心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近年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仍任重道远。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方式为手术、放疗和化疗。近年来,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蓬勃发展。这种疗法不仅能有效清除肿瘤,而且还避免了对机体的损伤,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在众多免疫疗法中,肿瘤疫苗极具潜力,是治疗肿瘤的优质选择。前期工作中我们通过mRNA芯片技术检测4个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和4个健康志愿者骨
目的:应用高通量芯片技术建立胎儿生长受限(FGR)胎盘环状RNA表达谱,筛选出2个在FGR中显著差异表达、功能未知的环状RNA,circ-0081343和circ-0000848,分析其与FGR的相关性,拟从circRNA这个新视角阐明FGR的发病机制,为胎儿生长受限的早期诊断及病理机制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1.对3例FGR胎盘组织和3例正常对照胎盘组织进行环状RNA芯片检测,立胎儿生长受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累及患者的骶髂关节和中轴脊柱。AS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至今都无有效的根治方法。有研究表明AS的发病和疾病进程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紊乱可能诱导或者促进了 AS的发生发展。因而通过靶向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的平衡,有望为AS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是一种乳酸杆菌类的益生菌。
背景海马萎缩是抑郁症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老年抑郁症海马亚区的损害特征仍待探索。老年抑郁症患者是痴呆的高风险人群,认知功能损害是常见症状,甄别老年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下降较快者,及探索其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风险因素,对其认知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研究老年抑郁症患者海马亚区的灰质损害特征,分析APOE e4等位基因对其海马亚区灰质体积的影响;(2)研究老年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认知功能与
背景第三代EGFR-TKIs在既往EGFR-TKIs治疗失败的、晚期EGFR T790M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中位治疗约10个月后通常出现耐药。迄今,第三代EGFR-TKIs耐药研究主要来自国外研发的奥希替尼和CO-1686。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药物耐药谱的差异性和复杂性。艾维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第三代EGFR-TKI创新药物,具有与其他同类药物不同的化学
研究背景癌症长期以来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疾病,也是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目前,化疗已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极大的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率。然而,化疗仍存在靶向效果差、副作用多、部分复发患者存在化疗药耐药等问题,影响了化疗的整体疗效及远期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家已深入研究和开发了靶向药物递送系统(TDDS),尤其是基于纳米颗粒的TDDS。纳米颗粒(NPs)具备表面易修饰,理化性质易调节等优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位于第三位,死亡率位于第二位。虽然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靶向药物的更新,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复发和转移仍然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因素。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非编码RNA在肿瘤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仍未被完全揭示。研究方法:(1)运用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