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中过度需求,付出收获“不匹配”而出现的不良的心理枯竭疲劳状态。高校教师肩负着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社会和高校对高校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形中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教师职业的工作规律性,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特征,导致高校教师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累积形成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和低教学效能四个维度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本文以C学院为研究对象,以资源保存理论、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激励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分析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C学院教师整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现状并不严重。二是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发展空间、社会支持这六个方面都成为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情绪衰竭产生显著影响;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去个性化产生显著影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环境对低成就感产生显著影响。三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人群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在情绪衰竭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学历越低,程度越严重。不同婚姻状况的人群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离异(丧偶)人群的低成就感比其他群体更为严重。不同职称的人群在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助教的情绪衰竭严重度要高于其他人群。不同从教原因的人群在去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教原因为别无选择的人群其三个维度严重度要远高于其他人群。
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提出从社会支持性资源、高校管理体系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努力三方面形成全方位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安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让高校建立健康积极的教育科研基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以C学院为研究对象,以资源保存理论、职业生涯周期理论和激励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职业倦怠测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分析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一是C学院教师整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但现状并不严重。二是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发展空间、社会支持这六个方面都成为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在情感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维度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情绪衰竭产生显著影响;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对去个性化产生显著影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社会环境对低成就感产生显著影响。三是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教龄的人群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在情绪衰竭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只在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学历越低,程度越严重。不同婚姻状况的人群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离异(丧偶)人群的低成就感比其他群体更为严重。不同职称的人群在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助教的情绪衰竭严重度要高于其他人群。不同从教原因的人群在去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教原因为别无选择的人群其三个维度严重度要远高于其他人群。
基于访谈和问卷调查,针对C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特征,提出从社会支持性资源、高校管理体系和高校教师自身的努力三方面形成全方位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让教师安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让高校建立健康积极的教育科研基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