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目的是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损失的监测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希望解决的问题:1)探讨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损失的长期监测方法;2)分析在核电站安全壳结构中无粘结预应力损失的监测结果与有粘结预应力损失的关系。
主要工作内容:
根据《加拿大重水铀反应堆核电厂混凝土安全壳结构的在役检查和试验要求》(CAN/CSA-N287.7-96)的推荐制作两根标准试验梁,一根为有粘结预应力系统,一根为无粘结预应力系统,进行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承载力试验和一系列的材料性能试验,对比两种试验梁的预应力损失规律,估算预应力损失,验证混凝土的收缩、徐变、预应力钢束的松弛等因素在实际的预应力损失中的比重。
主要结论:
1)由后张法建立的预应力系统,有粘与无粘的预应力损失规律相似,孔道。灌浆对预应力的影响不大,主要起到对钢绞线的保护作用,锚固作用不明显;无论有粘无粘,预应力都由端部锚垫板对梁的轴向压力形成,预应力的传力方式非常相似;通过对本次试验的大量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用监测无粘结钢束的预应力损失间接反映有粘结钢束的预应力损失的方法是可行的;
2)混凝土的应变变化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产生的,因预应力钢束松弛产生的应变变化量很小,因此,若通过监测混凝土的应变变化来预测预应力的损失,必须在相应部位布置零应力传感器,以便消除收缩和徐变的影响;
3)用《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进行预应力混凝土设计,在预应力损失的计算上偏于安全;
4)本次试验的张拉是在混凝土浇注后54天进行的,混凝土的收缩发展的比较快,由此产生的预应力损失较大,所以张拉时间后移对减少预应力损失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