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玫瑰(Rosa rugosa Thunb.)为中国传统名花,属蔷薇科蔷薇属落叶灌木。它不仅是优良的园林绿化和水土保持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以及食品工业和香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其基因组中包含芳香、抗寒、耐盐碱等优良性状基因,是蔷薇属观赏植物育种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发展玫瑰生产已成为很多地区的热门,相对于需求量日益扩大的玫瑰市场而言,以嫁接、扦插、压条为主的传统玫瑰繁殖方法与选育手段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探索利用微体快繁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来大力开发玫瑰资源,提高玫瑰的繁殖速度,选育新品种以及提高品种产量,使玫瑰组培走上工厂化道路,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近年来,植物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外先后建立了试管苗产业,进行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这是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大、最有成效的一个方面。目前,通过组织培养能再生的植物种类已有130个科,1500个种以上,例如香石竹、月季、杜鹃、百合等。为适应玫瑰市场的发展需求,提高玫瑰的繁殖速度,解决优质玫瑰品种微体快繁的技术难题,选育玫瑰新品种以及提高品种产量,缓解目前传统玫瑰繁殖方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困境。本文以‘紫芙蓉’玫瑰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对其组织培养快繁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中对外植体灭菌处理方案的筛选、外植体的褐变及其控制方法、初代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基的筛选、生根培养基的筛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各阶段组培苗的影响、光照条件对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影响、继代次数对组培苗增殖培养的影响、不同pH条件下组培苗的PPO活性及生根状况、驯化处理与移栽基质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等都进行了系统、细致的研究,结果显示:1.‘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外植体最佳灭菌处理方案为:75%乙醇1min+0.1%升汞(添加吐温-20)10min。2.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初代接种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GA30.4mg/L。3.‘紫芙蓉’玫瑰组培苗不同芽位的外植体在组培中褐变发生情况不同,平均褐变度均呈“V”型变化,峰值出现在第4芽位。初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为1.5g/L活性碳(AC),增殖培养的最佳褐变抑制剂为0.2g/L抗坏血酸(Vc)。4.适宜浓度的6-BA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和平均苗高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BA是影响‘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增殖的主要因素;NAA不是影响组培苗增殖的主要因素;GA3是影响组培苗增殖的重要因素。‘紫芙蓉’玫瑰组培苗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05mg/L+GA30.8mg/L。5.2000lx的光强是保证组培苗正常生长的最低光照强度,3000lx的光强是保证组培苗具有较高增殖系数的最高光照强度,‘紫芙蓉’玫瑰组培的最佳光强范围为2000~3000lx。6.从第6次继代开始,‘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的增殖系数开始下降,随着继代次数的继续增多,组培苗的增殖系数持续下降。‘紫芙蓉’玫瑰组织培养过程中,必须定期对用于增殖培养的组培苗进行更新。7.‘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的PPO活性及生根指数与pH均有密切联系,PPO的最适pH为6.5,生根的最适pH为5.5。8. NAA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生根有极显著影响,在试验所设置的浓度范围内IBA对‘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小于NAA。‘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NAA0.2mg/L+IBA0.5mg/L+AC1.5g/L。9.驯化处理是‘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移栽前必不可少的过程。‘紫芙蓉’玫瑰组培苗移栽的最佳基质为——珍珠岩:蛭石:草炭=1:2:1的基质。本次试验的创新点如下:1.第一次对‘紫芙蓉’玫瑰用组培技术进行繁殖。2.第一次对‘紫芙蓉’玫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