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同之诗词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eli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田同之作为清初中期过渡时期一个诗词兼擅的文学家,他的诗词理论及作品不仅代表着他文学创作的艺术价值,还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诗坛、词坛以及诗风、词风演进的微妙变化。本文除了将田同之的诗词进行系统的研究找到田同之诗词呈现出的相同的审美旨趣之外,也会结合大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学演进的趋势探究他的诗词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的过渡作用。
  本文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田同之的家世生平、性情特征、交游情况的梳理,考察田同之的为人处世和性情特征,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其作品审美风貌的形成原因奠定基础。第二章,根据现有的田同之的词学领域的文献资料考察田同之的词学观念以及词学风格,并结合大的时代背景与文学背景考察田同之词对清代最大的两个词学流派—“浙西”与“常州”之流变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田同之所存的词论中可以看出他主张情、韵兼采的词学创作理论,强调词体的独立性地位,讲究寄托,崇尚空灵淡远的审美风尚,而从他的创作中则可以进一步印证他的词学主张并能从中发现清代词学发展流变的一隅。第三章,重点对田同之诗歌理论以及诗歌作品进行细致地分析,总结他诗论中呈现出的以“神韵”为主导兼宗杜诗的诗歌理念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考察田同之以清远含蓄为主导而又兼采各家之长的诗歌艺术风格。此外,在康乾盛世之音的潮流下,田同之的诗与词呈现出一种共通的审美倾向,即以“雅”为最高追求,务求去陈言俗语,清秀高雅。
其他文献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广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致力于依托文学解决现实问题。伊格尔顿认为,在后理论时代,人们越来越规避对于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思考,现存的文化理论只关注个体的欲望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的构建。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学的宏观视域之下,伊格尔顿将文学作为后宗教时代的道德典范,认为文学的道德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伊格尔顿将文学视为一
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年)是汉语词汇史上外来词引入的一大高潮时期,由于外来词的来源和译借方式的不同,此期产生了大量词形相异但是指称或表义相同的异形外来词。在学术界对异形外来词的研究成果中,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异形外来词进行系统研究的较少,本文的研究特色即为断代研究:以清末民初时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作为时间标段,以词汇学理论为指导,采用解释与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大量涌入汉语的异形
本文从篇章角度研究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运用了语体学、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第一个部分对新闻语体和因果复句的特点以及将它们联系起来分析的合理性进行论述后,在接下来的三章从小到大,分别从词(连词)、小句和篇章的角度对汉英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进行了基于语料调查的对比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发现,汉英两种语言的新闻中的因果复句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汉语新闻中的因果复句较少
学位
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华正音》中的语气副词从句法、语义、语用的角度进行详细描写和分析,力求完整、全面地展示《中华正音》语气副词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地域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曹瑞炯(2014)对《原本老乞大》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和蒋家乐(2017)对《官场现形记》语气副词的研究成果,将《中华正音》的语气副词与二者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中华正音》所代表的清朝末年北方汉语与《原本老乞大》所
明末清初,学术思潮逐渐转变为“复古解放”,朴学大兴,受此影响,清代的史学虽不如宋明时期的蓬勃勇锐,但在考据古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为前代文献的整理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马骕《绎史》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史书,于文献的校勘、辑佚、辨伪均有所为,影响了有清一代的经史考订之学。马骕少习六艺之文,犹好《左氏春秋》,据此依事立篇,以纪事本末体著成《左传事纬》。此后,马骕积极参与学术交游,为他创作《绎史》打下了
学位
《诗经图史合考》是晚明时期考订《诗经》名物制度的博物学著作,内容博洽,体例新奇,征引驳杂,具有可贵的文献价值。随着《诗经》学研究走向深入,明代《诗经》学中的考据因素获得积极评价,但学界对《诗经图史合考》的关注不够深入,对其作者考辨、博物考据、文献辑佚与保存《诗经》图像等缺乏全面的分析,在整理与研究方面尚有拓展的空间。通过梳理钟惺的生平履历、结合《诗经图史合考》的成书背景,对拥万堂书坊及刻书内容进行
富裕县三家子村作为当今世界上活态满语保存最好的村屯受到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文化模式的角度出发,将三家子满族文化作为一个文化有机整体进行研究,发现自清朝建村伊始,三家子村就形成了以满族文化为主导的,有浓厚渔猎民族特色的地域性文化模式。这种以传统满族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以清朝灭亡为分界,逐渐开始缓慢的发生局部文化变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汉族人民大量迁入,彻底打破了这种长期相对稳定的生活模式。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