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有关高血压发病率或患病率的计算绝大多数是以单次访问三次测量获得的血压平均值为依据。尽管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以单次访问测量所得血压值判断高血压会增加假阳性的风险,也就是高估高血压的患病率;但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绝大多数流行病学调查仍然以单次访问测得血压值为依据判断高血压。这就导致流行病学调查所得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存在被高估的风险,但究竟被高估多少,到目前为止尚无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同一个体在连续两次流行病学调查中血压值的变异,估计单次访问测得血压值的诊断价值,为准确把握流行病学调查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提供证据。方法: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1989-2011年中18岁及以上成人。研究分两个阶段,首先对1989-2006年入组时血压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计算单次调查阳性和两次调查阳性的高血压发病率;采用2010年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所得高血压发病率依据年龄进行标准化。然后对1991-2009年新发单次调查高血压患者继续随访,依据新发高血压患者在下一轮调查中的血压情况,确定其是否为真阳性,计算单次调查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根据性别、年龄、BMI及血压升高类型和程度进行亚组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索PPV的影响因素。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2检验;趋势性检验采用linear-by-linear趋势性检验。采用SPSS 21.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检验标准为α=0.05(双侧)。结果:1.共纳入14,057人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2009年,共随访113,848人年(平均8.10年),单次调查高血压标化发病率为4.80(95%CI,4.68-4.93)/100人年。两次调查高血压标化发病率为1.82(95%CI,1.74-1.90)/100人年。两种高血压定义标准下,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和BMI的增长而增长(P trend<0.001)。单次调查高血压发病率是两次调查高血压发病率的2.64(95%CI,2.50-2.77)倍。2.将单次调查新发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IDH)和收缩期舒张期高血压(Systolic-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患者并有最终随访结局的2,987人作为研究对象,单次调查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PPV为41.0%(95%CI,39.3-42.8%)。男女性别组分别为42.5%(95%CI,40.1-45.0%)和39.3%(95%CI,36.7-41.8%)(P=0.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3.就总体而言,单次调查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PPV随着年龄和BMI的增加而显著增高,从18-39岁人群中的26.4%升高至≥60岁人群中的50.1%(P trend<0.001);从<18.5 kg/m2人群中的31.5%升高至≥28.0 kg/m2人群中的47.6%(P trend<0.001)。4.单次调查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PPV在ISH组、IDH组和SDH组分别为42.3%(95%CI,38.6-45.9%),33.8%(95%CI,31.4-36.2%),54.1%(95%CI,50.5-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次调查测得血压值越高,PPV也越高(P trend<0.001)。5.PPV影响因素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BMI和单次调查测量的血压水平是PPV的正相关因素。结论:1.单次调查高血压发病率是两次调查高血压发病率的2.64倍,单次调查测压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高血压的流行情况。2.单次调查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较低,仅为41.0%,且不受性别、吸烟、饮酒、地区及时期的影响。3.单次调查测量诊断为高血压的阳性预测值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的年龄、BMI和单次调查测量的血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