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内化问题是道德研究领域内的一个具体问题,它主要涉及的是外在的社会道德向个体内在品质转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社会道德状况不良的现状下显得很有必要,而且它关系到个体德性的形成以及人类道德生活方式的塑造,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都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对之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我国的道德内化理论研究在最近二十几年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但是这些研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道德内化概念需要继续厘清、道德内化机制的系统性研究需要得到加强、道德内化的制约因素需要继续明确化,道德内化研究需要得到深化和拓展。本文试图运用比较法、系统科学法等方法,尝试着在伦理学视域内重新审视道德内化问题,以便能够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认识道德内化。第一章主要论述道德内化的概念和意义。道德内化大多时候都被理解为从外在道德向内在道德的转化过程。道德内化的主体是指个体,道德内化的方式具有主体化色彩,道德内化的对象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等复杂因素,道德内化的结果通常是形成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模式。道德内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道德内化既有助于形成个体德性,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生活方式。道德内化作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能够从根本上增加道德自觉因子,从根本上保证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发展的品质。第二章主要论述道德内化的机制。道德内化的机制是指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转化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因果关系和运转方式,主要包括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和道德内化的文化机制。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心理意识机制和心理图式机制,心理意识机制侧重于认知、情感、意志在内化过程中的作用方式,而心理图式机制侧重于同化和顺化的作用方式。其中,道德内化的自我意识机制至关重要,尤其是成年之后也就自我意识真正成熟之后,外在道德向内在道德的转化可能更加有效。道德内化的文化机制主要包括社会依赖和社会交往、角色承担和道德熏染。个体的社会本质决定了道德内化的趋势,道德内化不仅仅是有待实现的目标,也是客观必然的过程。第三章主要论述道德内化的实现问题。目前,人们正在普遍化地实现着道德内化,但是实现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真正自觉的道德生活方式还没有形成,因此需要促进道德内化。促进道德内化或者实现道德内化的方式主要依赖于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两条路径,自我修养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学习、省察、穷理、慎独,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价值澄清、对话交流、诱导启发。虽然方法众多,但道德内化的实现未必顺利,因为自我意识的缺陷、道德信念的缺失、社会道德变革创新不足等因素严重阻碍了内化进程。要真正地促进道德内化,更需要解决的是传统的道德冲突问题、道德理由的确证问题,更需要提供出实施具体方式的必要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