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事赔偿责任优先规则最初是规定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28条规定了该规则,即“公司违反本法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和缴纳罚款、罚金的,其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先承担民事赔偿责任。”随后,多部法律和司法解释均规定了该规则。但是,民事赔偿责任优先规则的适用过程中,民事法律与刑事法律、实体法与程序法之间没有实现良好的衔接,导致其适用中的诸多障碍。就民事赔偿责任优先规则的适用条件来说,只要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即可,无需满足“同时性”的要求;非因同一行为而承担民事责任、刑事责任时,也有适用该规则的空间;在界定财产刑责任范围时,罚金刑和没收财产刑均应包含于其中;违法所得应当纳入责任人财产的范畴,用于优先赔偿被害人的损失;不论是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还是在单独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均可实现民事赔偿优先的公力救济。民事赔偿责任优先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诸多阻碍。预交罚金作为量刑因素,极大削弱了加害人履行民事赔偿义务的积极性;“先刑后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在设计理念和具体的程序设计上,包括该程序的习惯做法、财产保全难以实施、被害人赔偿请求权的局限性、附带民事诉讼判决“执行难”等,对民事赔偿的优先实现造成了严重冲击;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分由不同法院审理,加大了法院优先执行民事赔偿的难度。为保障民事赔偿权利人的权益,真正实现民事赔偿优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把民事赔偿作为法定量刑情节,且把民事赔偿作为缓刑、减刑、假释的考量因素,实现与民事调解、刑事和解制度的有机融合;设立独立的民事赔偿责任优先执行程序,明确执行主体和程序,借助于国家执行威慑机制的完善提高民事赔偿的执行率;构建“先民后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程序,明确赔偿范围,把财产保全的申请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发挥刑事和解的功能,把民事赔偿的履行情况作为从轻处罚的依据;以犯罪行为实施时作为没收财产刑“财产”界定的时间点,确立没收财产刑执行的基本规则;对于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由不同法院审理的情形,可通过法院信息化建设、案外人异议制度达到民事赔偿优先实现的目的;通过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实体规范包括救助的对象、条件、标准、方式和救助机关几个方面,程序规范包括申请程序、审查程序、决定与给付程序和对犯罪人的追偿程序,以国家救助的方式来保障被害人获得一定数量的民事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