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灭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全国各地上下一心,集中优势力量,动员社会各界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2013—2018年,经过5年的奋力奋战,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将近1亿人的规模减少到不足1700万人,每年的脱贫人数都保持在1200万以上,全国的832个贫困县已有436个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全国还未实现脱贫摘帽的县只剩下52个贫困县,全国95%的贫困县已实现脱贫。然而,在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随着脱贫成色欠佳、返贫现象普遍发生等现实问题。其中,返贫现象的发生,已经成为阻碍我国扶贫开发事业提质增效的一道障碍,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的历史步伐。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建立符合实际的返贫预警机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已经成为当前需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围绕延边州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所遇到的返贫问题进行探讨。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延边州按照中央及省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减贫成效显著。至2019年底,延边州5个贫困县中已有龙井市、和龙市、图们市脱贫摘帽,汪清县、安图县已完成贫困退出各项工作,将于2020年接受省级验收,延边州3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8万余人。在取得减贫成效的同时,延边州脱贫攻坚工作也存在着返贫的现象。这些返贫现象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特别是与边疆地区的固有的特点相结合,延边州的返贫问题呈现出地区性、被动性、民族性等特征。造成返贫问题的重要原因有边境贫困地区基础薄弱,空心化老龄化严重;贫困县市财力支撑不强;贫困户老弱病残比例高,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项目同质化现象突出等。因此,本文基于延边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从信息、组织、贫困主体、长效措施等多方面构建返贫预警机制,以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