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读《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nder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十分关注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时期撼动古典哲学的哲人,他的“陕乐哲学”和反宗教精神以及原子论中自我意识的火花启发了青年马克思。因此面对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指责和批评,马克思做出了相应的反驳。本文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和《博士论文》为主要文本依托,再结合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的相关文献来对比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第一章为导论,阐明为何要以《笔记》和《博士论文》为文本依托,以及为何要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结合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便为正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章是以《笔记》中的《笔记二》、《笔记三》、《笔记四》为文本依托,分析马克思是如何反驳普鲁塔克的。他摘录了普鲁塔克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直接批判,第二篇是普鲁塔克对科洛特的批判。马克思在摘录的同时都进行了反批判,可见马克思在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正名,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例如:评价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神在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哲人式的“不动心”意义何在,以及感觉是否有可靠性。这些讨论视角将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三章以《博士论文》为依托,按照正文、附注、附录的顺序来分析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判。首先马克思在正文中五次提及普鲁塔克,他主要围绕着原子论是否是剽窃来的、原子偏斜运动是否无意义进行反驳,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普鲁塔克宗教观念的批评。其次,在附录中单独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观念进行批判,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分:“对人同神的关系”、“个人的不死”。由于“对人同神的关系”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这里做了许多推测性的讨论,如有问题还望多指正。现存的“个人的不死”这部分与《笔记三》相同,所以不再赘述。最后是在附注的第一部分中提及了《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中基姆布利人的故事。
  第四章分析青年马克思对普鲁塔克展开批判的理论成果——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何以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铺垫,以及这两大批判力量在马克思哲学的未来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建构“人”的哲学的理论铺垫,马克思从中生发出对人类主体性的关心,最后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从而助力于人的解放。对宗教的批判最初是理性批判,随着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从社会现实人手找出宗教问题的根源,最后发展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最后部分是结语和致谢。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可能。与此同时,也给当代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新的问题。它不仅带来了经济、法律、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也对人类伦理道德生活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并引发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何准确把握人工智能发展中面临的伦理挑战,深刻反思人工智能导致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提出合理而具有前瞻性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以促进
学位
今当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矛盾和问题也相互交织,整个世界已然跃进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世界历史”阶段。从时代特征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社会意识的范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历史经验和发展趋势提出来的,其中包含着对世界问题的深刻价值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形成价值共识。  价值共识问题一直以来也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当前
在当前,孔子仁学思想研究依旧是中国哲学研究领域内的重点和热点,学者们愈发注重从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去阐述和发扬孔子的仁学思想,如何重新发现中国传统哲学里被遮蔽的、独具特色的思想资源,成为当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不同于追求真理认知的西方哲学传统,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国哲学是基于生活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一切的,故中国哲学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特性正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的产生
学位
本文的问题意识是,通过考察佛教特别是南宗禅启发王阳明建立心学的内容及其程度,来为鸦片战争以来背负着“灵根再植”命运的中华文化提供一个异质文化成功交融的借鉴。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在不违背佛教义理的条件下,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这个特点即是吕潋所概括的“心性本觉”。南宗禅是这一心性论的典型。在与南宗禅“心性本觉”心性论的对话与抉择之中,朱子学和阳明学分别确立了自身“心性本寂”和“心性
学位
朱子把性分开作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使“性有善有恶论”的成立有可能性,不利于“性善论”的稳固。朱子的理气二元论将理外置于人心,则天地万物均为一理,人的特性和主体性被削弱。朱子后期欲将气的地位提高,又发生关于朱子的气究竟是否可以违理的争论,“气可以违理”假定的可能成立亦不利于“性善论”的稳固。  朱子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二分,不仅如此,其理和气、人心和道心、道和器等概念均是对待分判状态。在此分判的思想
学位
王船山的人性生成论是与其理气观联系在一起,船山的理气观与宋明理学的理气关系表现出根本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性是由体用观所彰显的这二个时期思维模式的转变。以朱熹而言,虽然赞同二程“体用一源”,但是他认为超越的天理与形而下的气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为根本,气为理的显现,超越的理决定、主宰万物的存在这表现出重理轻气、重体轻用的倾向。而船山的“相与为体”则是关注到宋明理学由于本体论建构造成的这一问题,所以船山既
学位
海德格尔通过《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为其此在形而上学辩护时,紧紧抓住“人的有限性问题”,一再强调康德是在为人的此在的形而上学做奠基工作,而“实现”这种形而上学之任务的关键是要揭示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之间的关联。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在“人的问题”与“存在问题”的关联上进行思考的?“人的有限性问题”是如何发展为此在形而上学或此在现象学的?海德格尔是如何走向《存在与时间》的?要弄清楚这些海学研究的焦点问题,
学位
佛教自汉魏传入中国之后与我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不断碰撞融合,隋唐之时才得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乏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学佛者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正是他们通过对一部部佛经的理解、消化和阐发,历史上才能出现诸多经疏。经疏作为吸收印度佛典思想的见证,又得到中国文化的充实,是研究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资料。《金光明经玄义》作为诸多经疏中的其中之一,是从圆教义理阐发《金光明经》之经题义涵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学位
本文以鲍德里亚“消费异化”为主题,研究消费异化理论的内涵和溯源,回应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的批评,探讨人们如何在消费社会中从迷失自我回归到理性自我。文章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消费异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由来,梳理了消费异化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演进。第二部分对“消费社会”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当下消费社会中时间和空间的异化,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解读“消费社会”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第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自克罗茨纳赫笔记时期,“联合体”概念就出现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并占据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文本的翻译问题以及教义体系的理解框架影响,“联合体”概念并未得到充分的研究。  国内的研究集中在将“自由人联合体”作为共产主义理想的阐发和解释上。“联合体”的概念仅仅作为一个目的性的概念被理解,必然失去了自身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一致性和丰富内涵。不考察马克思语境中的“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