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十分关注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伊壁鸠鲁作为古希腊时期撼动古典哲学的哲人,他的“陕乐哲学”和反宗教精神以及原子论中自我意识的火花启发了青年马克思。因此面对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指责和批评,马克思做出了相应的反驳。本文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和《博士论文》为主要文本依托,再结合伊壁鸠鲁和普鲁塔克的相关文献来对比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思想分歧。
第一章为导论,阐明为何要以《笔记》和《博士论文》为文本依托,以及为何要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结合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便为正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章是以《笔记》中的《笔记二》、《笔记三》、《笔记四》为文本依托,分析马克思是如何反驳普鲁塔克的。他摘录了普鲁塔克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直接批判,第二篇是普鲁塔克对科洛特的批判。马克思在摘录的同时都进行了反批判,可见马克思在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正名,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例如:评价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神在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哲人式的“不动心”意义何在,以及感觉是否有可靠性。这些讨论视角将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三章以《博士论文》为依托,按照正文、附注、附录的顺序来分析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判。首先马克思在正文中五次提及普鲁塔克,他主要围绕着原子论是否是剽窃来的、原子偏斜运动是否无意义进行反驳,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普鲁塔克宗教观念的批评。其次,在附录中单独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观念进行批判,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分:“对人同神的关系”、“个人的不死”。由于“对人同神的关系”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这里做了许多推测性的讨论,如有问题还望多指正。现存的“个人的不死”这部分与《笔记三》相同,所以不再赘述。最后是在附注的第一部分中提及了《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中基姆布利人的故事。
第四章分析青年马克思对普鲁塔克展开批判的理论成果——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何以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铺垫,以及这两大批判力量在马克思哲学的未来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建构“人”的哲学的理论铺垫,马克思从中生发出对人类主体性的关心,最后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从而助力于人的解放。对宗教的批判最初是理性批判,随着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从社会现实人手找出宗教问题的根源,最后发展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最后部分是结语和致谢。
第一章为导论,阐明为何要以《笔记》和《博士论文》为文本依托,以及为何要研究马克思与普鲁塔克的分歧。结合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以便为正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章是以《笔记》中的《笔记二》、《笔记三》、《笔记四》为文本依托,分析马克思是如何反驳普鲁塔克的。他摘录了普鲁塔克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普鲁塔克对伊壁鸠鲁的直接批判,第二篇是普鲁塔克对科洛特的批判。马克思在摘录的同时都进行了反批判,可见马克思在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正名,并在这个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例如:评价肉体快乐和精神快乐,神在人的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哲人式的“不动心”意义何在,以及感觉是否有可靠性。这些讨论视角将成为《博士论文》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三章以《博士论文》为依托,按照正文、附注、附录的顺序来分析马克思对普鲁塔克的批判。首先马克思在正文中五次提及普鲁塔克,他主要围绕着原子论是否是剽窃来的、原子偏斜运动是否无意义进行反驳,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普鲁塔克宗教观念的批评。其次,在附录中单独对普鲁塔克的宗教观念进行批判,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两部分:“对人同神的关系”、“个人的不死”。由于“对人同神的关系”这一部分是不完整的,所以在这里做了许多推测性的讨论,如有问题还望多指正。现存的“个人的不死”这部分与《笔记三》相同,所以不再赘述。最后是在附注的第一部分中提及了《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中基姆布利人的故事。
第四章分析青年马克思对普鲁塔克展开批判的理论成果——自我意识和宗教批判——何以是马克思“新哲学”的重要铺垫,以及这两大批判力量在马克思哲学的未来历程中得到了怎样的发展。自我意识是马克思建构“人”的哲学的理论铺垫,马克思从中生发出对人类主体性的关心,最后发展为成熟的理论从而助力于人的解放。对宗教的批判最初是理性批判,随着对现实的深入理解和考察,马克思从社会现实人手找出宗教问题的根源,最后发展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最后部分是结语和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