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结构主义、语义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在句法语义语用分析的前提下,重点借鉴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基本上只能作状语修饰一部分动词的方式词进行多角度描写和解释,力求做到形式到意义,意义到形式的互相验证。首先,探讨了方式词的典型功能特征、范围和语义关系类型。认为方式词具有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特征,语序分布的粘着性和定位性特征,状语属性的[+描写性][+方式][+情态]特征,语义上的空间性时间性程度性近于零赋值特征。在词类地位上方式词和区别词处于一个层级上的,属于单功能的实加词。坚持语法功能标准,通过计量分析的方法,廓清方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副词等词类的关系,汇总形成一个703个方式词词表。“方式词+(地)+动词”显现出来的语义是高层语义。“方式词+(地)+动词”最基本的语义关系有[+方式][+状态][+情态]三种类型,在它们的各自类别内又有不同的小类,初步勾勒出方式词的语义特征分类体系。其次,对现代汉语方式词的构成与组合功能进行研究。方式词内部关系类型存在不平衡性,偏正关系、动宾关系占大部分,其次是介宾关系、附加关系、并列关系,较少的是动补关系和主谓关系。“方式词+VP”动词结构具有动词的语法功能,在谓语、定语、宾语位置上二者功能基本相同,在作主语、补语、状语位置上表现出和动词的差异性。另一方面,通过对“方式词+VP”动词结构整体功能的考察,进一步证明了方式词在句子中的句法行为很不活跃,具有典型的附谓性、定位性特点,和典型副词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方式词与动词音节搭配能力形成一个从强到弱等级序列(“>”表示优先于):双音节方式词>三音节方式词>单音节方式词。“方式词+VP”结构在句类中都有分布,但各句类分布不平衡,差别较大。再次,重点对方式词与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及认知动因进行研究。以“逐个类”、“蜂拥类”方式词为代表,考察了和动词情状的选择限制,通过考察可以得出:第一,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把动词情状和动词界限结合起来,可以对动词的时间特性统一进行解释,是一种可以广泛适用于语法现象解释的研究方法。第二,方式词与动词的组合除了受制于音节节律、语义和谐、个性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外,还与所在句子及其后动词的情状类型、界限特征有一定的关系,某些情况下动词情状类型可以影响到其与方式词的共现能力、组合能力的有无和强弱。然后,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和事件语义学相关理论分析考察了方式词的评价功能。评价理论是在对人际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词汇-语法系统,是对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的新扩展,评价理论的核心是“态度”系统。方式词作为事件层的修饰语,在事件图式Fact-event-0bject层级图中属于“FEO算式”的最低层“特定事件层”,它协商语篇中说话者/作者和潜在听话者/读者的态度,具有评价功能。方式词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态度”和“级差”方面。对态度评价而言,方式词有情感态度评价和判断态度评价。方式词情感态度评价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肯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二,方式词具有否定情感评价特性。第三,方式词在具体语境中蕴含情感评价。第四,方式词通过语义韵显示情感评价。方式词判断态度评价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式词具有确定性判断评价。第二,方式词具有可能性判断评价。方式词级差评价功能,表现在一部分方式词具有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范围的评价特性,是通过强度、数量、频率、顺序、过程、时间等事件元对特定事件进行说明。这样就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加深对方式词本质特点的认识。最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以“随X类”、“超X类”、“隐秘性”叠音式“悄悄”、“偷偷”、“暗暗”类以及“一溜烟”类为例考察了介宾式方式词、三音节方式词、叠音方式词“一量名”短语作固化方式词的词汇化、语法化,进一步了解方式词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它们的语法化、词汇化是认知、句法、语义、语境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加深了对方式词语法化、词汇化演化规律认识。论文的创新点表现为:选题的创新性,我们认为方式词是专职的动词前加词,它与专职的名词前加词(区别词)都是单功能的粘附性实加词,处于同一层面;通过宏观和微观相结合,对方式词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借鉴系统功能语法的评价理论,对方式词的态度评价、级差评价进行考察分析,在语篇语义学层面加深了对方式词特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