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umantissuekallikrein,HTK)对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基底动脉扩张效应及其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06只,体重2.5kg-3.0kg。参照Endo方法建立家兔脑血管痉挛模型,先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喂养两周,将不符合实验要求的18只剔除,其余88只随机分为四组(n=22):即生理盐水对照组(sham)、蛛网膜下腔出血组(SAH)、人组织激肽释放酶治疗组(SAH+HTK)和尼莫地平治疗组(SAH+ND)。在首次注血前后每天参照endo标准行兔进食量及神经功能评分。首次注血前一天及首次注血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行磁共振扫描评价脑血管痉挛及脑组织病变。首次注血后第4天各组处死12只兔子取基底动脉,每组取6只行caspase-3活性测定观察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其余基底动脉行RT-PCR半定量法测定P53的表达变化。首次注血后第4、7天每组各取两只动物处死,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组织结构变化,其余兔子在首次注血后第14天处死取基底动脉行HE染色。
结果:1、大体观察:兔子注血后处死取脑组织,观察到除sham组外,其余三组在脑底面均可见暗红色血块分布,基底动脉被血块包裹。
2、进食量观察:兔蛛网膜下腔注血后兔的进食量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注血当天减少最为明显,各组间进食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神经功能观察:sham组注生理盐水前后无明显神经功能异常。SAH组首次注血后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症状,二次注血后症状明显加重,其中以首次注血后第7天最严重。(SAH+HTK)组与(SAH+ND)组兔在注血后神经症状表现相对较轻,首次注血后第7天与SAH组比较,神经功能症状明显改善(P<0.05)。
4、(1)基底动脉直径:sham组兔在注生理盐水后基底动脉迂曲,但基底动脉直径无明显改变(P>0.05)。SAH组在首次注血后第4天与第7天可见基底动脉痉挛,直径较注血前明显变细(P<0.05),其中以首次注血后第7天最为严重。(SAH+HTK)组与(SAH+ND)组在注血后基底动脉直径改变较小,尤其是(SAH+HTK)组,在首次血后第7、14天基底动直径均大于SAH组(P<0.05)。
(2)脑组织成像:sham组注生理盐水前后脑组织成像无明显改变。T2序列示SAH组注血后在皮质与海马区均可见大片状及斑片状高密度影,以海马区显著,其中以首次注血后第7天最为严重。(SAH+HTK)组及(SAH+ND)组注血后脑组织只见轻度影像学改变,仅可在海马区见到点状高密度影。
5、病理改变:sham组基底动脉组织结构无明显异常。SAH组在首次注血后第4、7天可见基底动脉管壁增厚,部分平滑肌出现溶解现象,内膜皱缩明显,首次注血后第14天可见动脉管壁增厚,但未见内膜皱缩及平滑肌溶解现象。(SAH+HTK)组与(SAH+ND)组基底动脉管壁增厚不明显,内膜完整无皱缩,未见平滑肌溶解现象。
6、Caspase-3活性测定:测得sham组OD值为(0.41±0.13),SAH组为(2.18±0.71),(SAH+HTK)组为(0.45±0.12),(SAH+ND)组为(0.57±0.12),sham组、(SAH+HTK)组、(SAH+ND)组与SA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7、RT-PCR分析:首次注血后第4天,SAH组基底动脉P53基因表达与sham组相比较明显增多(P<0.05),(SAH+HTK)组、(SAH+ND)组与SAH组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HTK具有改善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及继发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HTK还具有拮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磁共振成像可用于评价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