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流携带的陆源有机物质在进入边缘海后,大部分会沉积在河口及陆架边缘海区域,然后进入全球的碳循环体系。因此,加强对陆源有机物在边缘海区域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海陆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本文以长江口和杭州湾、北白令海和楚科奇海这两个陆架边缘海系统为研究区域,以木质素作为生物标志物,同时结合TOC、C/N摩尔比、δ13C有机物的整体指标对研究区域内的有机碳来源、母源植被信息、降解程度、分布规律以及迁移特征等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研究区域内表层沉积物的分析发现,陆源有机碳在近岸区域具有较强的信号,且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陆源信号逐渐减弱。本文将长江口与杭州湾区域研究结果比较发现,杭州湾区域的陆源有机碳迁移变化也有相同的趋势,但其具有更高的TOC(%)、C/N值以及木质素含量。这是由于杭州湾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水文动力作用,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碳的储存库,将来源于长江和钱塘江的有机物汇集于此,同时又由于潮汐的往复作用以及舟山群岛的地理环境,使进入杭州湾的有机碳不易失去。此外,杭州湾区域沉积物中埋藏的有机碳大部分来自于长江的输入,且长江中的有机物在迁移过程中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降解改造。在北白令海区域,其沿岸区域以木本裸子植被信号为主,从中心区域向北,草本信号逐渐增强。北白令海的木本裸子植被组织信号主要来源于北美育空河的输入,而其中心区域较高的C/V值可能来源于浮游植物。在向北迁移过程中,北白令海的(Ad/Al)v和(Ad/Al)s逐渐增大,且白令海峡处的(Ad/Al)v和(Ad/Al)s大于北白令海,表明木质素的分解程度随着迁移距离增大而增大。楚科奇海的沉积物中同时含有新鲜和降解的木质素、草本和木本组织以及裸子和被子植物碎屑,且楚科奇海草本植被信号强于北部,降解程度也高于北部。楚科奇海域新鲜的裸子植被碎屑主要来源于东西伯利亚和白令海,而后向北经过一段距离的迁移使得木质素部分降解,而海域中的草本被子植被组织则可能来源于马更些河的输入。在楚科奇海北侧远岸区域,由于冰筏作用使得其也有新鲜木质素及质量较大的木本组织的存在。此外,在迁移过程中浮冰的融化也会为远岸地区带来丰富的陆源有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