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GIS技术为手段,基于移动窗口法,定量评价了2006年中国东北地区景观特征及其空间格局与水分梯度、热量梯度、海拔因子和人为干扰因子的相关性。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对东北地区景观类型进行分类并形成研究区栅格景观分类图,共分为13类景观类型。然后筛选景观指数,分别选取6个类型水平上的指数和7个景观水平上的指数,进而使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中的标准法及移动窗口法,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并分析景观指数。研究景观格局梯度变异时,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的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分别设置6条样带并提取格局指标进行格局特征梯度分析,其中南北样带间隔20公里、东西样带间隔15公里,将样带上的格局指数与温度及降水量因子叠加,分析其变异规律;研究海拔因子与景观格局相关性时,直接将整个研究区域的海拔与景观指数叠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取人为活动较为密集的哈尔滨和沈阳两个城市,利用GDP指数和POP指数进行人为因素对空间格局特征的影响分析。相关分析借助于ARCGIS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总体上是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导,其中耕地景观所占比例最大,为25.11%,林地次之。林地中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并且落叶阔叶林及落叶针叶林完整性较好,组分比例较大,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针叶林景观类型相对较为破碎化;应用移动窗口法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格局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东北地区的景观多样性具有圈层结构的特点,总体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三个圈层的格局分布特点,为破碎化程度较高的敏感区域提供了缓冲区间,使不良的生态后果可以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另外,研究区景观格局指数与水分梯度、热量梯度的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下,与海拔因子的相关系数在0.07以下,相关性不高说明景观格局的异质性不是由单一的自然因素所决定,该区域局部尺度上景观指数与GDP及POP的相关性最高为0.58,说明局部尺度上的景观异质性由人为因素主导。本研究结果还可以表明移动窗口的梯度分析与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相结合是可行的,并且梯度分析可以实现景观指标的空间化与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