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形-背景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起源于心理学。它是心理学家,特别是完形心理学家用来研究知觉场(主要是听觉与视觉)及描写空间组织的方式。其理论内容指的是在由图形与背景组成的任何知觉场中,人们不能同时感知到图形和背景,只能首先感知到图形,即首先被感知到的区域称为“图形”,被忽略的部分称为“背景”。这种现象称为“图形-背景分离”。建立于上世纪70年代,以反对当时盛行的真值条件语义和生成语法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之上的认知语言学,被广泛地运用于解释或研究人类语言现象,并充分地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图形-背景分离的原则自从被认知语言学家Talmy开始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特别是方位词的意义之后,逐渐成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并作为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除了Talmy, Langacker, Ungerer等人广泛地运用该理论解释方位介词的意义以及对句法的分析之外,以Stockwell为代表的认知诗学进一步发掘了该理论在语篇范围或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基于西方的图形-背景理论,中国学者也针对英汉语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硕果累累,但作者发现目前运用该理论对汉语成语进行研究的还很缺乏。本文先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及图形-背景理论的起源及发展,然后综述了该理论在中外的应用研究,综述了汉语成语的定义,结构以及汉语成语的意境体现。由于图形-背景理论是人类对空间结构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两者关系可以理解为由介词表达的位置关系,反过来说空间介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图形-背景关系。认知语言学家是通过研究介词的意义来研究图形-背景关系的。在汉语成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表方位的空间介词,因此从方位介词角度出发来研究汉语成语就是本文作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作者以《中国成语大辞典》(新一版2007)为研究文本,统计了该辞典中含有方位介词的汉语成语,分析了图形-背景关系在这些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另外,本文还利用Langacker, Ungerer等人的观点分析了汉语成语中动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并置,表示时间事件的结构,并发现汉语“之”字结构的成语也可以表达图形-背景关系。在展示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成语中的现实化方式之后,作者进一步探讨藉助该理论对构建汉语成语的意境能否产生作用。根据统计,总共有2218个成语表达图形-背景关系,其中通过方位介词表达的成语有248个,通过动词表达的成语有845个,通过名词并置结构表达的成语有818个,通过时间事件结构表达的成语有145个,通过汉字“之”结构表达的成语有162个。通过分析发现藉助该认知理论可以帮助读者构建成语的意境和深刻体会成语的内涵。认知语言学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与汉语成语相结合,应该不失为一个体现该理论的巨大解释力,和研究汉语成语,展现汉语成语深刻内涵和魅力的较佳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