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血管内皮细胞衬贴在血管内腔表面,能接受环境的信息,将信号传递给其本身或周围组织的细胞,同时血管内皮细胞还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可以分泌释放多种作用相反的血管活性物质,如血管内皮舒张因子与收缩因子、凝血与抗凝血因子、促进与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物质等,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可使这些物质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从而调节血管张力,保证血液流动,使心血管系统在不断变化的血流动力学和激素环境中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现代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的失调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基础之一,并且这种改变早于脏器的功能和形态的改变,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起着预测作用。
临床实践发现,麻醉药物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较大,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血液动力学改变密切相关,所以探讨各种麻醉药物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还比较欠缺。异丙酚就是一种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它对心血管方面的不利影响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血管内皮功能改变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是血管内皮主要的功能指标之一,而异丙酚对此指标的影响研究较少,对内皮源性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NO)的作用更是众说纷纭。本研究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探讨了异丙酚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外周浅表动脉可做为全身动脉内皮功能检测的“窗口”,多项研究已经证明,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可以反应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利用超声技术检测外周动脉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是一种无创、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的方法,与临床症状、运动平板试验、心肌灌注显像相比有高度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较高的阳性预测值,但此方法在临床麻醉中的实际运用少有报导,本研究首次将超声技术用于实际的临床麻醉,在麻醉过程中来评价麻醉药物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利用超声显像,用高频探头检测临床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时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并结合实验室检测镇静前后血中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含量变化,初步探讨异丙酚影响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ASAⅠ~Ⅱ级,无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以及其它重要内脏器官功能损害的志愿者30例,男13例,女17例(女性排除处于经期者),年龄20~72岁,平均年龄(53.3±19.8)岁,体重42~92Kg,平均体重(57.6±9.1)Kg。研究对象均无大量吸烟、饮酒嗜好。
2、测试方案:30例受试者中随机选择15例先测定清醒状态下肱动脉舒张功能,再测定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下肱动脉舒张功能,另15例受试者测定顺序相反,即先测定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下肱动脉舒张功能,再测定清醒状态下肱动脉舒张功能。测试前休息20分钟,两种状态测定中间休息30分钟,为药物作用洗脱期,肱动脉恢复至测试前状态。
3、异丙酚镇静方法:连接Alaris公司异丙酚靶控输注泵,采用国际标准化OAA/S进行镇静分级与评分(设OAA/S镇静评级≤2为深度镇静),用分步诱导方式靶控输注异丙酚,调整目标血浆浓度,直到受试者镇静评级≤2,然后维持此目标血浆浓度,如患者在镇静期间出现舌后缀,应用鼻咽通气道维持气道通畅。
4、超声检测方法:参照2002年美国Corretti应用指南,分别于清醒及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下,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用高频探头测定基础状态、加压后及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后肱动脉的内径(D0、D1及D2)及血流量(超声软件自动计算),计算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比。在测试过程中,要使探头垂直于血管长轴,并保证每一次测量均在同一位置。每次测试时,分别测三个心动周期的血管内径,取其平均值。
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比:D1%=(D1-D0)/D0x100%,D2%=(D2-D0)/D0x100%。
5、实验室检测:所有受试对象均在清醒状态下及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下取前臂肘静脉血6ml,分别置于3.4%枸橼酸钠抗凝管及普通干燥试管,离心后取上清液,血清用于测定NO含量,血浆用于测定vWF含量。NO含量的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vWF的含量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记录结果。
结果1、异丙酚镇静前后受试者HR无明显变化(P>0.05),异丙酚输注达预定靶控浓度和镇静条件后,受试者SBP、DBP均有下降,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2、静脉输注异丙酚达深度镇静后,肱动脉内径较清醒状态时明显增宽,加压后及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后血管内径变化的百分比与清醒状态时相比均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
3、静脉输注异丙酚达深度镇静后,加压及注射硝酸甘油引起的肱动脉局部血流量的增加均较清醒时有所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4、静脉注入异丙酚达深度镇静后,与清醒状态相比,血中NO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vWF含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1、临床异丙酚深度镇静对循环功能有抑制作用,SBP、DBP均明显下降,HR无明显变化。
2、临床异丙酚深度镇静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有抑制作用。
3、临床异丙酚深度镇静状态下血中NO含量降低,vWF含量未见明显变化,说明异丙酚是通过抑制NO的生成,使体内NO水平下降,从而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减退,NO起了第二信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