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神经外科领域中,颅脑肿瘤当属本领域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同时也是神经外科最为重要的科研方向与热点。由于各种肿瘤常常因其生物学特性各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而除了放疗、化疗等辅助性治疗外,如今对于颅脑肿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所以,对于神经外科医师而言,术前不仅仅需要了解肿瘤所处的位置及形态大小程度[1],还需要了解肿瘤病变附近的水肿程度,更需要知晓病变与白质神经纤维束临近关系,这些信息极为重要,成为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故影像学检查成为了神经外科医生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近些年来,影像学检查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这之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简称DTI)[2]更是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业内医生的看重。在平面视觉上,DTI不仅仅可确定肿瘤病变所处的方位、大小程度、还可以观察其周围附近的水肿程度,而在了解病变与白质神经纤维束关系方面,其作用更加彰显,我们称此二维图为部分各向异性图(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更可以利用软件进行三维成像技术,从而获得纤维束的三维走形,我们称此三维图像为即纤维示踪图(fiber tractography,FT图)。通过观看此图,在微观细微水平上,我们可以推断肿瘤对锥体束已造成的损坏程度,除此之外,在宏观大体水平上,可使我们了解病变的生长范围、以及与锥体束的临近关系,这些对于神经外科医师制定手术治疗方案提供了极有根据的客观依据[3]。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MR-DTI,简称DTI)对于脑胶质瘤的术前诊断、术前分组与分级及在术中对神经功能保护的价值研究[4]。内容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33例,此33例患者于手术前均行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diffusion, MRI)检查及MR-DTI检查。根据肿瘤与肿瘤周围纤维束的毗邻关系将肿瘤分为三类:挤压型;浸润型;破坏型,与此同时,医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量表评估,再将神经功能状态与肿瘤所分类型进行横向比较,最后根据肿瘤所分类型的不同而采用截然不同的手术策略:挤压型肿瘤务必争取全部切除,浸润型肿瘤采取次全切或大部切除肿瘤,破坏型肿瘤一定程度上适当扩大切除范围。术后再一次进行神经功能量表评估并复查DTI,将肿瘤的类型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比较,再将患者术前与术后神经功能状态的不同变化进行比较。方法将此33例脑胶质瘤患者在手术前及手术后进行MR-DTI检查,同时行神经功能评估,在医学影像学关系方面,依据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所得结果,肿瘤与其周围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关系可细分为:挤压型、浸润型、破坏型三类,再比较挤压型、浸润型、破坏型手术前神经功能状态的不同差异、手术后神经功能状态改变的不同差异、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改变的不同差异[5]。结果根据DTI检查结果,将肿瘤与肿瘤周围白质神经纤维束的关系分为三类:挤压型12例、浸润型12例、破坏型9例,(1)三种类型肿瘤实质FA值与对侧正常脑组织的FA值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前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DTI类型患者的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者术前术后神经功能状态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不仅能够显示脑胶质瘤与肿瘤附近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毗邻关系,还能够提供脑胶质瘤不同生长方式的相关信息,进而帮助神经外科医师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入路、策略与切除程度[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