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填饲饲粮油脂种类、添加时间和添加方式对肉鸭肥肝生产性能的影响,提高肥肝生产效率和开发功能性肥肝食品提供依据。试验一填饲油脂种类和其添加时间对樱桃谷肉鸭产肝性能的影响本试验旨在研究油脂的添加时间(0-14 d和8-14 d)和3种不同油脂,(大豆油、鱼油和大豆油+鱼油)对填饲樱桃谷肉鸭产肝性能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按2×3+1因子设计,选用90只12周龄的樱桃谷肉鸭,按处理间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配到7个处理组中,前4个处理每个处理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后3个处理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对照组为玉米组,处理组1为3%大豆油组,处理2为3%鱼油组,处理组3为3%混合油脂(2%大豆油+1%鱼油),处理组4,5,6填饲第1-6d均以对照组日粮填饲,填饲第8-14d分别以处理组1,2,3日粮填饲,试验采用粉料中添加油脂的形式,按填饲量相同的原则进行填饲。填饲第7 d和第15 d屠宰并采样,测定屠宰性能和产肝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肉鸭第1 w和第2 w填饲后体重分别较填饲前提高了13.8%和30.4%,各处理组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和产肝性能差异未达显著(P>0.05);不同油脂、添加时间及交互作用对肉鸭产肝性能、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均无显著影响(P>0.05);填饲8-14天添加油脂具有提高肥肝重量(P=0.083)和肝体比(P=0.054),降低料肝比(P=0.063)的趋势。从以上结果可看出,油脂的添加时间对填饲鸭产肝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试验二填饲能量相同时油脂种类对樱桃谷肉鸭产肝性能和肥肝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在试验一的基础上,采用填饲能量相同的原则,研究在填饲一段时间后添加大豆油和鱼油,考察不同油脂对樱桃谷鸭生产性能、产肝性能、肥肝品质、脂肪代谢相关激素及酶活性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高肥肝生产效率及品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共设3个处理,处理1、2和3分别为玉米对照组、3%大豆油组及3%鱼油组。共选用72只体重一致8周龄樱桃谷肉公鸭,第1 d时选取12只进行屠宰采样后,将剩余60只按体重一致的原则随机分入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填饲期分两个阶段,前1-7 d各处理组均以颗粒玉米填饲,8-21 d则按填饲能量相同的原则采用颗粒玉米添加油脂的形式填饲各处理饲粮。在试验第1 d、8 d和22 d屠宰采样。试验结果表明:填饲第21d时,大豆油和鱼油组的肉鸭体重显著高于玉米组(P<0.05),日增重较玉米组分别提高了13.7%和11.6%,料重比分别较玉米组极显著的改善了27.1%和26.0%(P<0.01);大豆油组和鱼油组除全净膛率分别较玉米组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他屠宰指标各处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肥肝重量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提高,填饲第21 d时鱼油组平均肝重301.9g、肝体比5.15及料肝比37.2均极显著高于及低于对照组和大豆油组(P<0.01);填饲第21d时,鱼油组血清磷脂(PL)含量较玉米组显著提高了12.0%(P<0.05),鱼油组PL较大豆油组极显著提高了18.2%(P<0.01),而鱼油组TC, HDL-C, LDL-C分别较玉米组显著(P<0.05)下降了12.8%,14.2%和25.8%而与大豆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填饲期间,肉鸭血清中激素浓度均随填饲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增加,填饲第21d时各处理组间胰岛素(INS)、瘦素(Leptin)胰高血糖素(Gluca)、脂蛋白酯酶(LPL),肝酯酶(HL)和总酯酶(LPL+HL)差异均不显著(P>0.05)。填饲第21 d时,各处理组肥肝品质差异较大,其中鱼油组肥肝的水分较玉米组和大豆油组分别降低了15.9%和12.5%(P<0.01),粗蛋白分别降低了16.9%和17.7%(P<0.01),而粗脂肪较玉米组和大豆油组分别极显著(P<0.01)提高了38.1%和28.9%;各处理组肥肝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大豆油组和鱼油组极显著(P<0.01)高于玉米组,其中大豆油组PUFA百分比达6.1%为最高,鱼油组肥肝的MUFA百分比高达到55.5%,极显著(P<0.01)高于玉米组和大豆油组;大豆油组中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分别为3.49%和0.94%均极显著(P<0.01)高于玉米组和鱼油组;鱼油组肥肝中EPA、DHA和花生四烯酸(C20:4)含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两个处理组。以上结果提示,按能量摄入量一致的原则,在以玉米填饲1-7 d后,再在填饲日粮中添加3%鱼油可较大幅度提高肥肝质量,3%大豆油对肥肝品质有较大的改善作用,但对肥肝的产量作用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