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为翻译理论及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跨学科视角。而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事后追惩”作为核心概念对翻译的适应与选择,译者水平的提高,译作准确性的提升,翻译市场环境的净化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公文误译作为一种错译现象普遍存在于翻译实践中,但不同领域对于误译处理的过程却存在过失,并没有很好的处理误译存在的不同因素对误译的影响,导致了错误因素的延续,进一步影响了译文质量的提升。针对不同因素对公文误译的影响,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对公文误译归因以及误译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导致误译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法对“误译责任追惩”中所有参与要素进行追惩,在追惩的过程中,对参与误译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总结,最终制定出“误译责任追惩机制”。按照以上文本逻辑,本文分别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介绍,公文误译因素的剖析,公文误译的类型的解析,公文误译案例的分析,误译责任追惩机制的建立出发,将文本分为三部分进行分析与总结: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缘由,归纳“生态翻译学”、“事后追惩”、误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通过对研究方法的总结,最后概括出论文的创新处。第二部分分为四个章节对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公文误译因素与类型给予分析总结,误译责任追惩与机制建立进行阐释。第一章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介绍。主要介绍生态翻译学,误译,“事后追惩”相关理论。第二章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文误译因素分析。通过对主客体环境以及读者和译评人三个角度对公文误译的因素进行剖析。第三章公文误译类型分析。在这一章中分别从语言使用维度,文化移就维度,同感同效三个维度对公文误译类型进行分析。第四章误译责任追惩与机制建立。本章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四个方面对公文误译的真实追惩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对追惩案例的总结制定出责任追惩机制。第三部分:结语,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全文的回顾与总结,讨论了研究成果与意义,提出了创新点,并总结了论文的遗憾与不足。综上所述,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相关理论对公文误译因素与类型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责任追惩”对象,通过对公文误译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推出建立“误译责任追惩机制”的必要性:(1)净化翻译市场环境,提升译作质量,提高译者翻译水平;(2)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文化建设中新疆翻译市场的规范化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希望“误译责任追惩机制”有助于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实践运用,同时对生态翻译学相关理论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