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模糊理论诞生,美国著名控制专家扎德在论文《模糊集》中首次介绍了这一概念。由此衍生了诸多新的学科,如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数学等。模糊限制语的提出是在1972年由莱考夫提出的,自此人们开始了对模糊限制语的多角度研究,学者们首先从语义、语用、语法等角度对模糊限制语进行研究,而后又出现了对不同语体中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近年来,人们也开始关注不同语言的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在各个语体中,都存在语言的模糊性,所以,这种模糊性对翻译必然会产生影响。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比其他语体要显著的多,文学作品一度被称为“一种模糊信息的载体”。在进行文学翻译中,模糊词的翻译地位十分重要。文学创作具有模糊美的特点,而用译语模糊的美来展现源语模糊的美是文学翻译的主要目标之一,也就是将源语言的艺术风格再现。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语言精湛,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透彻的了解,本文以英文原著和孙致礼先生的译本为语料库,搜集并分类整理了两种版本中的模糊限制语,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究汉英模糊限制语在使用上的差异及其原因。绪论重点介绍模糊限制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比较不同学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和分类,总结出笔者对模糊限制语的界定。第二章,根据汉英《傲慢与偏见》中的具体释例来研究模糊限制语的种种分类,从而选出适当的分类方式为下文深入对比分析模糊限制语做铺垫。第三章比较分析了汉英版本《傲慢与偏见》中的模糊限制语,探究本文语料库中汉英模糊限制语存在的差异并深入探究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第四章将前文结论和翻译理论相结合,尝试以本文理论为汉英互译做出微薄贡献。最后一部分结语,总结提炼前文观点,并探讨此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本课题研究前景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