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价格贸易条件定义为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率,是国际贸易领域中最重要的相对价格之一。作为衡量一国贸易利益的重要指标,价格贸易条件的长期变化趋势、短期波动特征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冲击效应备受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本论文全面梳理了自“HLM”效应提出以来,国内外有关价格贸易条件研究的优秀成果,详细阐释了与价格贸易条件相关的贸易理论,并重点考察了价格贸易条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债务传导、消费和储蓄传导以及投资传导机制和机理。以上述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为支撑,论文采用H-P滤波方法、GARCH(1,1)模型、中值无偏估计技术、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和时间序列方法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变动的长期演进趋势、短期波动特征、冲击持久性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其一,价格贸易条件长期变动趋势和短期波动特征的研究结论显示:从长期来看,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呈现恶化趋势,价格贸易条件的均值变化轨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0年至1986年,为持续重度恶化阶段;第二阶段从1987年至1998年,该阶段价格贸易条件呈现震荡改善态势;第三阶段从1999年至2010年,该阶段的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走势表现为震荡重度恶化。来自波动性变化趋势的经验研究表明:总的来看,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整体波动性的变化路径以1990年为分界点,呈现“V”字形结构,在“V”字的左侧(1980年至1990年),下降的坡度相对陡峭,说明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下降较快,而在“V”字的右侧(1990年至2010年),上升的坡度相对平缓,表明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在缓慢增强。其二,价格贸易条件冲击的测度结果表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冲击的持久性是中短期的,所估计的中值无偏半衰期结果是9.55年,这与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时序变化呈现缓慢的均值回复特征基本吻合。这一研究结论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管理和干预价格贸易条件冲击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中短期的价格贸易条件冲击意味着,我国应该更多地使用调整国内储蓄或者是调整国际借贷规模等宏观经济政策来平滑价格贸易条件冲击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影响。其三,价格贸易条件及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经验证据发现,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和波动性都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不仅价格贸易条件改善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温和适当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也是有利的。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的文献研究所得出的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有负向影响的结论有所不同。对此,可以参照Mendoza (1997)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合理的解释。Mendoza(1997)认为,与价格贸易条件均值水平一样,价格贸易条件的波动也同样会影响储蓄率和经济增长,但其效应可正可负,这主要取决于一国的风险厌恶程度。如果风险厌恶程度低,增长的贸易条件波动会降低增长。如果风险厌恶程度高,那么增长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依然会导致较快的经济增长。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至今,受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我国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表现出较强的风险厌恶特征,这可能是对本文研究结论的一种解释。与国内现存的研究文献相比,本论文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上都有突破和创新。方法方面:正式使用H-P滤波方法和GARCH(1,1)模型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的长期趋势和波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内容方面:首次对我国价格贸易条件冲击的持久性问题进行了统计测度。结论方面:发现温和而适当的价格贸易条件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利的。这与以前的文献认为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的研究结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