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调查研究了煤电化工业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淮南矿区选择5条土壤采样线,系统采集淮南化工区内土壤样品和新矿井区(新集矿井区)内煤矸石与粉煤灰堆附近的土壤样品。采用HNO3+HClO4+HF湿式消化法对样品进行消化处理,使用现代环境微量分析技术美国IRIS Intrepi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全谱直读光谱仪(ICP—AES)测定了土壤中21种元素含量,采用加拿大沉积物标样(LKSD-1)控制分析质量。进而,科学合理筛选出6种具有环境意义的微量元素(Co、Cr、Cu、Ni、Pb、Zn),以总量法、对比法、相关系数法和富集系数法综合评估了这些元素的富集和污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新集矿井区土壤中Co、Cu、Ni和泉山化工区土壤中重金属Co和Ni表现显著富集和污染贡献。新集矿井区内粉煤灰堆置对土壤的Co、Cr、Cu、Ni、Pb、Zn污染均高于煤矸石。就全矿井区而言,矿井区土壤已表现来自煤炭开发利用导致的重金属污染贡献,且具有累积性。但矿井区土壤中分析的重金属元素均未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污染标准,这说明煤矸石中重金属向周围土壤的迁移是缓慢过程。不同矿井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随开采历史及堆积煤矸石风化时间长而呈现递增的趋势,且Co、Cu、Zn、Ni、Pb表现相对较强的迁移性,其含量在部分矿井区土壤中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污染标准。 同时,本文选取代表性土壤样品,采用欧共体标准测量与检测组织的BCR三步逐级提取法分析了土壤中6个重点元素的化学形态,采用BCR土壤标样(BCR-701)控制分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Co、Cu、Mn存在可交换态,表现有相对较强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Pb主要以还原态的形式存在,表明具有较强的潜在危害性;Zn、Cr主要以氧化态和残渣态形式存在,Ni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这些元素的迁移性较弱。因此,在矿区生态农业建设中重金属污染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