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构建--兼评西方“中国责任论”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_hua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国家是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实体,并且一国的国家利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定位所形成。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的界定,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行为。纵观今日世界,全球化的浩浩潮流奔腾不息,国家间的交往互动日趋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早己形成。国家身份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观念因素,对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远。可以说,国家身份是理解国家利益和行为的一个重要起点,对国家身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经历着深刻调整,国际秩序正处在转型重建之中,大国间的关系和角色也在重新定位。确立一个符合自身实力变化、顺应当前和今后国际秩序发展方向的国家身份,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和紧迫任务。正是基于这一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正式宣告要做“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并开始积极地从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这种新的国家身份。一方面,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国际法和公认国际关系准则的新理念,如新安全观、互利共赢、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和谐世界、和平发展,等等;另一方面,中国在实践上积极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妥善处理与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的关系,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推进实施亚洲地区主义战略,积极参与多边国际机制建设,着力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总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责任意识不断增强,责任定位日益明确,责任承担日趋理性。
  中国提出构建“负责任大国”的新身份,既是自己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也是回应西方“中国责任论’,、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疑虑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实力上升以及不断走向全球的步伐,中国如何运用新获得的力量日渐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部分西方国家开始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企图通过“责任论”把中国纳入由其主导的国际体系。可以说,“中国责任论”的背后,既有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发挥更大作用的正当期待,也有西方敌对势力约束中国崛起的阴谋盘算。客观而言,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虽然的确表明西方国家的“中国观”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变化而非本质性的转变。“中国责任论”的根本目的仍然是遏制中国,只是在方式上更加隐蔽。西方国家企图以“责任”这个模糊字眼继续向中国施压,充分流露出他们面对中国崛起无奈而又不甘的复杂心态。
  总之,“中国责任论”是一把“双刃剑”,其复杂内涵需要我们仔细辨析,谨慎应对。中国提出的“负责任大国”理念同西方主张的“中国责任论”虽有某些吻合之处,但两者在出发点、内涵和目的上均有本质区别。新时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责任论”不同于先前煽风点火的t“中国威胁论”。’如果中国对其置若周闻,则有可能让众多发展中国家失望,也让西方大国更加怀疑中国能否真的和平地崛起。如果中国像西方国家所寄望的那样承担国际责任,很有可能造成超负荷运转,甚至把自己累垮,使和平发展的道路半途而废。因此,如何正确回应“中国责任论”,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新考验。中国作为现行国际体系的客观受益者,随着自身实力不断增强和国家利益不断扩展,有必要承担起相应的国际责任,这是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必然选择。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掌握好国际责任的话语权,明确内涵,界定范围,学会在与世界各国合作与协调中承担责任。
  要对中国的国际责任进行合理定位,首先要了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快速崛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成长为一个世界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定位为“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迈进中的国家”。明确这样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在外交实践中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总的来说,当前中国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承担责任:第一,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维护中国自身的稳定与发展;第二、做现存国际秩序的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第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四,携手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围绕以上责任内容,本文从国内、地区和全球三个层面提出构建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战略路径。就国内而言,我们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两型社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和谐社会”;倡导中国文化价值观,开展文化外交提升软实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主动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就地区而言,我们要坚持睦邻外交政策,加强地区政治协作;以区域合作为平台,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构建安全合作机制,塑造地区和平环境;扩大地区文化交流,建立地区文化认同。就全球而言,我们要完善对外援助机制,提升对外援助效果;积极倡导和落实新安全观,深化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大力推行伙伴关系战略,认真协调好大国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参与国际制度建设。
  当前,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这对中国构建负责任大国身份既是重大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虽然中国已有较强的硬实力,也有积极承担国际责任的愿望,但中西方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中国软实力明显不足、国民心态不够成熟以及公共外交机制不完善,却是中国负责任大国之路上不得不跨越的障碍。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构建负责任大国身份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有诸多重大关系需要妥善处理。比如,负责任大国身份与其他国家身份之间的关系,中国自身实力、自身发展与承担国际责任的关系,构建负责任大国身份与“韬光养晦”的关系,等等。有鉴如此,现阶段中国承担国际责任需要坚持如下原则:承担责任的形式应以国际制度等无形责任为主,以物质上的有形责任为辅;承担责任的范围应以地区责任为主,以全球责任为辅;承担责任的手段应以多边主义形式为主,以单边及双边为辅;从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相结合的角度,来确立中国的国际责任观。’
  总之,中国走向世界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目前中国的负责任大国之路只是一个开端。争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各国人民普遍的强烈愿望。面对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在国内,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把自己的事办好,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应尽的最伟大、最神圣的责任。
其他文献
经济金融化问题近年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的关注,学者们对金融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研究表明,经济金融化会导致实体经济增速降低,实体投资被挤出,经济脱实向虚,社会稳定性下降。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将目光投向了微观企业的金融化问题。研究发现,公司配置金融资产的动机有两个,分别是为企业储备流动性的“蓄水池”动机和替代经营资产获得高额收益的替代动机。金融化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金融资产为
学位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投资的基础则是融资,企业融资是企业运行的重中之重,弥补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异,即如何有效的进行低成本融资成为了每个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市场遭受重创,资金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逐步攀升,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而抑制企业和经济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究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研发活动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的动力源泉。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各类研发活动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弱,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企业如何在经济结构转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也越发频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环境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汇率与股价的波动呈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行业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VAR模型结合DCC-GARCH模型,分别从均值溢出与波动溢出两个方面,
学位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整个世界背负着众多的冲突。联合国、欧盟以及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已经提出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个议题。但是要达到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意味这这些机构或大国之间的分析。讨论到解决冲突的追索权,是通过干预和向交战双方提供援助还是通过干预,这让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议程。  本文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模式的变化,从尊重不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到成为全球的重要决策者。本文的议
随着世界的转型,国家间互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变化(单极秩序)。中国在亚洲崛起的同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霸权国。这种发展和变化即使没有使美中两国在体系中以一种更具协作性的方式互动,也至少密切了美中两国的关系,以便保证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美中两国的接近是通过以合作的方式打击核扩散与核技术转让、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禁止毒品走私的努力达成的。在接近与
1990年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引起了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兴趣。次年,这个概念便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以前国内学者对它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但之后形成了一种研究热潮。这个热潮是由中国经济总量在国际排名的迅速上升、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大、中国人民对国家前途的自信与期待以及中国领导人对国家软实力的强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软实力
学位
立足于自由和民主关系的视角,回答能否以自由看待民主、怎样以自由看待民主这两大问题,是本文的宗旨。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找到自由和民主在价值逻辑上的相关性;第二部分,论证民主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由的依存性。通过这两部分的论述,回答“能否以自由看待民主”的问题。第三部分,考察民主在实践方式上和自由的疏离性,这为回答如何以自由看待民主,使自由和民主之间能够达成“应然”的关系提供借鉴。结论部分回答应该怎
学位
白鲁恂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心理文化诠释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分析。以呈现和解析白鲁恂的心理文化分析路径为目的,本文以历史主义方法从平面与纵深两个角度展开如下问题的讨论:1)白鲁恂为什么对政治文化乃至于中国政治文化产生兴趣,哪些因素影响了白鲁恂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取向?2)白鲁恂如何运用心理文化分析法研究中国政治文化?3)从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解释中,怎样
学位
本文基于政治参与视角,依据政治参与、社会冲突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性质、特点及其治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全球化、网络化、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时代背景,通过对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理清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所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历来都是一个难题,对其研究现状的评述,可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