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小说家。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25年问世以来,就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高超卓越的叙事技巧,以及优美如诗的叙述语言赢得了许多权威评论家和著名作家的热情赞扬。如今,这部小说巨大的文学及审美价值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褪去,相反却历久弥坚。1998年,美国兰登书屋评出的20世纪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中《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列第二。无独有偶,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哈佛大学的莱德克里弗学院也提出了他们的100部最佳小说排名,其中《了不起的盖茨比》位列第一。如果说兰登书屋的排名反映的是大众对这本小说的青睐,那么哈佛大学的排名就应代表着学术界对此书的评价了。虽然《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西方享有如此高的声誉,但国内在对此书及其作者的推介上却表现得十分迟缓。直到1982年这本书的中文注释本才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这是此书的中译本第一次在中国大陆出现。其后,国内陆续出现了这本小说的多种译本。这些译本的出现掀起了我国文学界对这本小说的评论高潮,各个角度的文学评论不胜枚举。但遗憾的是,学界似乎都忽视了对文学评论所依照的各种中译本的关注。通过在CNKI的搜索显示,至今为止,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翻译类文章及论文仅有6篇。而对于本文所进行的叙事学视角下的译本研究搜索结果为零。自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首次出版以来,至今国内已有各式中译本超过11种,其中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姚乃强教授翻译的中译本是目前国内由权威出版社发行的关于此书的最新版本。本文拟借助文学批评中发展已较为成熟,然而却极少参与文学翻译批评的叙事学理论,以姚乃强教授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个方面,对比原著和译本,分析译本是如何成功地再现了以上的叙事特点。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叙事性极强。因此作品中呈现出的各种叙事类型和叙事技巧便成为标志这部作品的风格。叙事学在当代西方小说批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着眼于文本本身,关注叙述者在“话语”层次上描述事件、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如视角的运用,引语的转换等。这一理论指导译者在进行小说翻译实践时,必须首先抓住原作的叙事风格,并通过准确再现原作中的叙事类型和叙事技巧来实现对原作艺术和审美价值的传达。《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匠心独运的经典小说,它多元化的叙述视角、丰富的引语转换都是其叙事风格的鲜明标志,译者如果忽视了对其中任何一种的再现都会对原作的文学和艺术价值造成极大的损失。本文通过对原著及译本的对比分析得出姚乃强教授的译本在叙事视角和引语转换这两个方面都较为成功地再现了原著的叙述特色,实现了与原著在文学和审美价值层面的对等。由于目前我国从叙事学角度关照翻译批评的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作为一篇以叙事学视角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译本的论文,能够帮助中国的读者更好的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也希望能为这部小说的翻译批评研究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