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P13诱导细胞凋亡的调控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leon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胞凋亡是所有多细胞生物自身调控的一种复杂的遗传和生化过程。在胚胎发育,组织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凋亡对成年组织保持正常细胞平衡,特别是哺乳动物对各种生理和病理的死亡信号的反应,如对感染源反应的调节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凋亡主要通路中,获得或失去关键基因的功能,能够引起细胞内平衡紊乱,甚至引起疾病。有证据显示不充分的细胞凋亡,能够引起癌症的发生或自身免疫病如急性或慢性退行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等。按细胞凋亡过程中是否有丝氨酸激酶(Caspase)参与,一般可以分为Caspase依赖的和Caspase非依赖的细胞凋亡:按引起凋亡信号发生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上游和下游信号通路。一般将源于线粒体的凋亡信号如细胞色素C的释放引起的Caspase的级联放大称为下游凋亡信号,将传至线粒体的信号称为上游凋亡信号。目前对于凋亡发生的下游通路已相当清楚,但对于凋亡发生的上游信号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为了研究细胞凋亡调控,发现凋亡相关基因,我们设计了一个功能基因鉴定程序用于Staurosporine(STS)和紫外线(UV)诱导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发现。这一过程采用特定设计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细胞,使其随机插入细胞基因组,根据表型挑选克隆,鉴定被破坏基因。我们用这种方法在神经元细胞(SH-Sy5y)中发现凋亡相关基因RFP13。 细胞定位研究发现RFP13是内质网表达蛋白,RFP13的表达能够引起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的标志之一是c-Jun N端激酶JNK活性的增加,JNK在调节促凋亡信号通路中起到关键作用。其引起细胞凋亡的信号处于线粒体的上游,是细胞凋亡发生的上游信号。我们通过对RFP13全长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RFP13在N端(8-30aa)和中间(183-207aa)有两段疏水内质网跨膜区,并通过构建不同缺失突变体转染细胞表达得到证实。对各缺失突变体诱导细胞凋亡能力进行研究,发现它们诱导凋亡的能力依赖于ER定位和其C端,与各突变体激活JNK的能力相一致。 当RFP13表达引起内质网应激后,内质网应激信号传至下游的线粒体,引起线粒体外膜通透性增高,导致下游凋亡促进分子如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核苷酸dATP/ATP的存在下,细胞色素C与Apaf-1多聚化形成凋亡体(Apoptosome),然
其他文献
多数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是通过黏膜表面,针对该类病原体发展黏膜免疫疫苗或治疗药物,对于预防或治疗疾病非常理想。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是一类食品级安全GR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微生物,也是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对人类健康和营养有益处。乳酸杆菌是健康妇女阴道内的正常菌群,能自洁阴道微生态环境,制约其它致病菌定植生长,也是阴道
《阿Q正传》是鲁迅第一部被译为外文的白话小说,"阿Q"形象在海外亦成经典。自1926年美籍华人梁社乾开创英译先河至今,阿Q故事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已近百年,期间共产生6个英译本。以往研究多关注文本层面的分析或某一具体时期译本的生成,鲜见基于译者翻译策略和译本接受进行的整体研究。本文结合史料和相关译本的评论对《阿Q正传》全部英译本进行历时性梳理,分析不同译者译介的目的和特征,揭示该作品从学者书斋走向普通
AKT1即蛋白激酶B是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核心分子,具有调控物质代谢、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和迁移等多种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我们实验室前期利用串联亲和纯化联合质谱技术( TAP-MS ),以AKT1为诱饵从HepG2细胞中纯化鉴定出一批AKT1可能的候选相互作用蛋白质。HEB是鉴定到的AKT1候选相互作用蛋白质之一,属于bHLH转录因子家族,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和分化过程。本论文研究了AKT1与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可导致多种母婴不良围生期结局。目前,国内外已开展大量妊娠早期预测GDM的研究,以期为GDM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管理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减少GDM母婴的并发症。研究中的主要关注点包括妊娠早期的生化学指标和超声检查指标,前者包括血糖标志物、炎性标记物、胰岛素抵抗标记物、脂肪细胞衍生标志物等,后者则包括孕
c-abl是Abelson小鼠白血病病毒癌基因v-abl在细胞内的同源基因,编码的蛋白c-Abl属于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c-Abl通过与底物相互作用参与调控多种细胞活动,包括细胞增殖与分化、细胞黏附迁移、细胞凋亡、细胞转化、细胞周期以及感染与免疫等过程。c-Abl激酶活性被生长因子(EGF、PDGF)激活并参与调控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DNA合成和相关蛋白因子Cyclin D1、c
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已被公认为内分泌治疗的靶标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但临床中出现的术后复发、抗雌激素治疗耐药和乳腺癌转移等让我们意识到癌症的复杂性。进一步发现新的共调节因子,分析和理解其调节作用以及各信号通路之间的交叉反应对揭示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机制,发现新的早期诊断指标,开发有效的治疗药物具有重大意义。ER有两种亚型E
CD34是一跨膜的唾液粘蛋白分子,在1%-3%的人骨髓细胞表面表达。由于骨髓中的CD34+细胞承担了绝大部分的造血活力,因此CD34分子一直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阳性标志。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都是基于对CD34+细胞的富集来筛选造血干细胞的。但是,近年来应用胎羊及免疫缺陷小鼠移植模型进行的相关研究表明,一群不表达各系特异性标志并且也不表达CD34分子的Lin-CD34-细胞移植条件受者后,也能重建受者
人的泛素类似蛋白hPLIC-2是酵母Dsk2和鼠PLICs(proteins link IAP andcytoskeleton,PLICs)的同源类似物,作为蛋白酶体底物载体发挥作用,并可能在蛋白酶体及泛素化的酶系之间建立功能联系。本研究通过体内、体外相互作用研究,表明hPLIC-2可与c-Abl直接相互作用,hPLIC-2C端的UBA是hPLIC-2与c-Abl相互作用的重要结构域。而c-Abl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HSC)通过复杂分子机制定居于骨髓造血微环境,并进一步自我更新和增殖分化的过程称为造血干细胞的‘归巢’(Homing)。归巢过程包括HSC粘附于骨髓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穿过微血管内皮细胞层并与基质细胞结合定居等主要步骤。但是,调节造血细胞归巢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阐明造血细胞归巢的机理在造血发育、造血调控及造血干细胞的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造血细胞的粘附和迁移性能与归巢能
奎尼酸是重要的芳香族小分子化合物之一,在医药、食品、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将代谢工程技术应用于产奎尼酸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利用大肠杆菌莽草酸途径合成新的代谢物奎尼酸,须在宿主细胞引入异源酶基因扩展代谢途径;串联表达酶基因,同时适量增加不同种属的多个关键酶酶量,改善限速反应;利用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整合和基因破坏,改造染色体结构定向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目的是将碳代谢流最大程度的引向奎尼酸生成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