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煤炭工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其粗放式的发展又带来了大量的土地损毁和环境破坏,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非常丰富,享受“乌金高原”美誉的同时,煤炭资源的开采使其本就对变化十分敏感的脆弱环境更加满目疮痍,同时,为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时代要求,复垦工作将是保卫耕地红线、生态红线的重要手段。随着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实施,复垦工作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管理和技术以及相关规范尚不健全,复垦技术人员缺口较大,复垦后土地的跟踪监测评价技术手段缺失等,土地复垦效益未能充分显现。本文对国内外复垦制度、复垦技术方法和相关监测手段等进行了综述研究,在分析黄土高原露天矿区复垦农用地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复垦条例》、露天煤矿复垦技术标准、《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等相关要求,从重构土壤、重建植被、配套设施和复垦效益四个方面构建跟踪监测指标体系,并且根据指标特点和管理属性,将监测指标赋予预期性和约束性的特性,根据各指标的稳定性和变异规律,以及复垦效果成熟的时间节点,设定监测指标的跟踪监测频率与周期。研究总结监测指标的实地及遥感监测方法,为跟踪监测具体实施提供参考。最后结合山西平朔大型露天煤矿西排土场的复垦情况,采用空间序列替代时间序列的方法,将西排土场复垦农用地划分为三个跟踪监测周期,从土壤、植被和复垦效益方面分别就三个监测周期的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监测结果表明: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土壤含水量逐步增加,且高于原地貌水平。土壤容重逐年降低,但还未恢复到原地貌自然容重水平,复垦农用地土壤的物理性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全磷、全氮、全钾含量在三个连续监测周期内总体呈上升趋势,到第三监测周期时,含量均高于原地貌。乔×灌×草、乔×灌、灌×草等混交的配置模式的平均植被覆盖度要高于乔木或灌木或草地等纯植被的配置模式,林地中乔灌草的配置模式要由于纯乔木或者纯灌木的配置模式。三个监测周期的平台生态环境价值当量总体都要高于边坡,第一和第三监测周期留设的未复垦对比实验区,由于植被的侵入,有了一定的生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