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儿》是莫里森的第五部作品,是其最畅销的作品,也是一部力作。全书讲述的是一个黑人女奴塞丝不堪受辱而携子逃亡,在逃亡途中,为使女儿不再沦为奴隶而亲手弑婴的凄厉故事。十八年后,奴隶制已被废除,被杀之女还魂归来,名为宠儿,以种种手段扰乱母亲的正常生活,攫取曾失去的母爱。《宠儿》真的是集万千宠爱和幸运于一身吗?读过《宠儿》才知道,在她身上充斥着的,竟然是屈辱,磨难和痛苦,是那么血淋淋又沉甸甸的记忆与创伤。厚厚的文本,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浓烈的爱和伤痛,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刻骨铭心。
这部作品将历史与现实,忘却与记忆,失去与拥有在纷繁复杂的拼板图上呈现给大家,彰显了语言的独特魅力。作者大胆撕裂过去与现在,打乱故事的内在逻辑,然后将表面零乱琐碎的片段进行有机组合,呈现了奴隶制带给奴隶深重的苦难和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脱离了奴隶制的美国黑人破碎的心理和人格。在《宠儿》这部作品中,传统的时序不复存在,空间没有限制,现实与历史自由跳跃,真实与虚幻交相呼应,仿佛是一部难以忘却的记忆之歌,一首承载着历史的布鲁斯。
本文应用创伤心理学和叙事学理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展开对《宠儿》的主题分析。
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莫里森的生平创作及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宠儿》的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通过心理学创伤分析方法,挖掘了小说中代表人物塞丝,保罗D以及丹佛“不可诉说的伤痛”,以及这些伤痛是怎样蚕食他们的现在,造成自我的丧失和破碎的人生。主人公塞丝一直生活在被自己亲手杀死的小女儿的阴影中,对她来说,身体上获得自由和解放并不意味着精神上的安宁与平静。保罗D将他的记忆锁在了烟盒里,而丹佛看似无可救药的孤独和与世隔绝似乎预示着宠儿的必然到来。
第四部分重点阐释莫里森的叙事技巧。正是这种看似支离破碎的语言使小说在阻力中挣扎推进。究竟是需要回忆,还是必须忘却;需要压抑还是尽力发掘,需要掩埋还是再现;一切都在片段叙事的张力中慢慢呈现。只有通过这种拼凑式的记忆和讲述,破碎的画面才能得以完整,缺失的自我才能得以保全。《宠儿》的主要情节为弑婴,作者借助了多重声音,多个画面才完成了对这一主要情节的描述,在每一处都惜墨如金,轻描淡写。多重声音,多个画面,这种断断续续的拼凑给了读者广袤的想象力和参与空间。宠儿还魂归来后与塞丝和丹佛的“三人一体”状态到底是一种母女关系的递进还是一种变相的过度占有?通过意识流式的内心独白和多声部的三人对话,这种具有毁灭性的相互依赖和占有渐显端倪。宠儿不仅仅是塞丝的宠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更是六千万甚至更多的奴隶们的化身。通过片段的诉说,重创过后的自我慢慢得以回归平静,伤痛得以舒缓。
第五部分为结论。小说的矛盾结尾凄凉悲怆,耐人寻味。“这不是一个可以传承的故事”重复了三次,不堪回首的历史需要被掩埋,被尘封,但莫里森却将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们。宠儿承载了太多的伤痛和记忆,对于塞丝,对于保罗D,他们离伤痛太近又深陷其中,所以这个故事不可以再继续;而对于我们,也许是因为远离历史,站在相对安全的距离,才能这样平静的去感受,但这个不能传承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岂止这些不能言诉的伤痛呢?有着苦难历史记忆的美国黑人应该坚强面对,勇敢诉说,继续生活,这也许是《宠儿》带给美国黑人和我们读者的最宝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