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外华文文学作家自本国移居至异域后,不得不面临着异国强势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碰撞和冲击,这种夹层般的文化处境激发了他们对自我意识的寻求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严歌苓作为移居海外的华文文学女作家,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视角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品中主要包含了异域环境下东方移民物质精神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如何对困境进行解构以及解构困境的结果和影响是探究严歌苓文化身份认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本篇论文结合“男性气质”理论与后殖民理论对严歌苓海外移民小说进行细致的研究,力图分析严歌苓移民小说的叙事态度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以此探讨她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和问题。通过对她笔下东西方男性形象的挖掘研究,分析不同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种种“男性气质”,厘清异域环境下东方移民与西方白人的张力互动,揭示出西方主流文化在性别、种族层面的霸权主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严歌苓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思考。
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学界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综述、本篇论文研究所依托的核心概念、理论渊源以及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结合严歌苓海外移民小说的具体文本,从西方和东方两个维度对男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划分归类,展现男性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男性气质”,一方面将西方男性划分为具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拯救者形象和具有“从属性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双重属性的西方底层白人男性形象;另一方面,将东方移民划分为具有“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华人英雄形象、“从属性男性气质”懦弱奴性的男性形象和“共谋性男性气质”身份焦虑的华人男性形象。第二章分析作家的叙事态度,既有对“从属性男性气质”的怜悯和审视又有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解构和批判,挖掘了“男性气质”的社会建构性,揭示出作家对“男性气质”话语的审视以及“支配性男性气质”背后隐喻西方霸权国家机器的本质,在此套话语体系下,国家的主体认同有了性别属性——男体认同,一方面作家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态度代表了对西方霸权国家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则体现了身处边缘境地的严歌苓文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对“男性气质”所蕴含的男性身份的态度也体现着作家对身份认同思考。第三章则是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对民族英雄、民族文化、民族意象的认同书写以及东方移民“他者”反抗过程中的悲惨结局,反映了严歌苓解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不彻底性,有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和艳羡西方的可能,这也体现了严歌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摇摆、在文化身份认同和作家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张力。
本篇论文结合“男性气质”理论与后殖民理论对严歌苓海外移民小说进行细致的研究,力图分析严歌苓移民小说的叙事态度和文化思想的发展,以此探讨她的文化身份认同以及海外华文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境遇和问题。通过对她笔下东西方男性形象的挖掘研究,分析不同男性形象背后所代表的种种“男性气质”,厘清异域环境下东方移民与西方白人的张力互动,揭示出西方主流文化在性别、种族层面的霸权主义,在此基础上研究严歌苓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和思考。
论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学界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综述、本篇论文研究所依托的核心概念、理论渊源以及研究思路和创新点。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结合严歌苓海外移民小说的具体文本,从西方和东方两个维度对男性形象的塑造进行划分归类,展现男性形象所蕴含的不同“男性气质”,一方面将西方男性划分为具有“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拯救者形象和具有“从属性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双重属性的西方底层白人男性形象;另一方面,将东方移民划分为具有“边缘性男性气质”的华人英雄形象、“从属性男性气质”懦弱奴性的男性形象和“共谋性男性气质”身份焦虑的华人男性形象。第二章分析作家的叙事态度,既有对“从属性男性气质”的怜悯和审视又有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解构和批判,挖掘了“男性气质”的社会建构性,揭示出作家对“男性气质”话语的审视以及“支配性男性气质”背后隐喻西方霸权国家机器的本质,在此套话语体系下,国家的主体认同有了性别属性——男体认同,一方面作家对“支配性男性气质”的态度代表了对西方霸权国家的态度,而这一态度则体现了身处边缘境地的严歌苓文化身份认同;另一方面对“男性气质”所蕴含的男性身份的态度也体现着作家对身份认同思考。第三章则是通过分析小说文本中对民族英雄、民族文化、民族意象的认同书写以及东方移民“他者”反抗过程中的悲惨结局,反映了严歌苓解构“支配性男性气质”的不彻底性,有一定程度上存在自我“东方主义”的倾向和艳羡西方的可能,这也体现了严歌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身份认同的摇摆、在文化身份认同和作家身份认同之间的矛盾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