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别电位(Recognition Potential),缩写为RP,指的是当被试看到可以识别的图像,如词或者图片时,在大约200-250ms内达到峰值的脑电反应。它是在前人对P300和N400等事件相关电位进行研究并深入揭示这些电位所反映的认知意义的情况下,由来自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林医学中心的Rudell教授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而后Rudell教授等国外学者以及国内的陈兴时教授、张庆林教授等对识别电位感兴趣的学者们对这一电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自己对这一电位的较系统观点。其中,关于识别电位功能的类别特征早期加工观点是最新提出的一个观点,该观点指出:RP可能反映了视觉刺激的早期类别自动分拣机制,这一分拣机制是凭借类别特征的加工而实现的。这里所说的类别特征既可以是视觉的类别特征,也可以是语义的类别特征。视觉的类别特征的加工和语义的类别特征两类的加工谁主谁辅、谁强谁弱,取决于实验任务,大脑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该观点是在对较早提出的两种关于识别电位功能的解释(RP反映了视知觉分析;RP对语义或概念加工敏感)进行了整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先前两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一新观点仍需要我们通过更多的实验来验证,例如,是否真如类别特征加工观点认为的那样RP既与视觉刺激的类别特征有关也与自上而下的语义类别加工(主要体现为实验任务的影响)有关。本研究的目的是以不同于以往的词汇刺激材料的人类面孔部位(眼睛和嘴巴)图片、人类躯体部位(肩膀和手)、人类面孔图片和人类躯体图片作为实验的刺激材料来研究和探讨类别特征早期加工并初步研究类别信息的整合。本研究首先以人类面孔部位(眼睛和嘴巴)图片和人类躯体部位(肩膀和手)为刺激材料来检验视觉刺激的类别特征早期加工,然后在不同于实验1的实验任务指导下仍以人类面孔部位(眼睛和嘴巴)图片和人类躯体部位(肩膀和手)为刺激材料来验证语义的类别特征早期加工,最后以研究结果为依据来对RP功能的类别特征加工的观点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说明RP代表类别特征加工的普遍性以及类别特征早期加工理论的可靠性。实验1的实验任务为不涉及语义的彩色图片探测,实验2的实验任务为涉及语义的性别判断,通过不同的实验任务来检验RP的类别特征早期加工的观点。实验1结果发现,由面孔部位和躯体部位诱发的识别电位的平均波幅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是潜伏期有变化。实验1的结果证明RP对视觉刺激的类别特征敏感。实验2结果显示由面孔部位和躯体部位诱发的识别电位的平均波幅值和潜伏期均有差异,但是两实验任务所诱发的识别电位波幅无差异而潜伏期有显著差异,实验2的结果说明识别电位潜伏期的任务效应可能是受不同任务难度的影响。RP与自上而下的语义类别加工(主要体现为实验任务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