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虽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但在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逐步调整,但并未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当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人与自然关系愈发紧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是这个时代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既是现代农业的应有之意,更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根据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空间布局优化的目标和原则,思考了促进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优化的做法。本文共有5章。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及特点和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情况。第二章立足于区域农产品比较优势概念,分别从种植面积和产量两个角度计算了各省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区位商(LQ指数)。第三章根据比较期内水稻、小麦、玉米种植面积LQ指数、产量LQ指数变化分析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空间布局上的集中分散趋势,认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布局变动主要受农业政策变化、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技术进步与制度改变、地区耕地资源禀赋、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第四章在分析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确立了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目标和原则,思考了空间布局优化途径:按粮食主产区域实行专业化生产;积极推进粮食经营的产业化;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的商品化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合理分工,提高粮食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第五章阐述了自2002年《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颁布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优势产业带发展取得的成效,指出优势农业产业带战略进一步实施需兼顾影响农业产业带形成发展的诸多因素,加快建立适应农产品产业带良性发展的农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体系,充分认识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可急于求成。本文主要采用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文章中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引出区位商计算公式,水稻、小麦、玉米不同时段的区位商计算结果为各主要粮食作物主产区专业化分工程度及空问布局上的集中分散趋势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分析的结果成为指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空间布局问题的现实依据,由此进一步思考了上述主要粮食作物的空间布局优化途径,此乃文章的落脚点。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分别从种植面积和产量两个角度计算了水稻、小麦、玉米的区位商,并进行比较;考察的时段为1978至2005年,时间跨度比较长,数据比较新,并对1985年、1997年和2005年三个重要时点进行重点分析;考虑到粮食生产经常受到气候、制度创新、投入和政府粮食价格政策等的影响,研究中使用相邻3年平均数据来反映单年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