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最常见于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本研究对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处理及母婴预后进行系统探讨,以期对其早期诊断、适度处理,避免不必要的干预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87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 G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小板计数高低分为2组:A组血小板计数≥50×109/L,B组<50×109/L。(1)统计GT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无牙龈出血、鼻衄、皮肤粘膜瘀点瘀斑等临床出血症状。(2)统计GT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系列、贫血系列、骨髓象:观察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及血小板形态有无异常;观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有无合并贫血,有无骨髓象异常表现。(3)比较两组分娩前的临床处理:包括输注血小板、药物治疗有无差异。(4)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和不同血小板计数对产时、产后出血量的影响。(5)比较新生儿结局:统计GT组有无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或出血;比较A、B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GT组与正常对照组新生儿结局。(6)比较分娩前和分娩后血小板计数:包括分娩前和分娩后3天血小板计数比较,并随访至产后6周。结果:(1)统计GT患者的临床表现:87例GT有临床出血症状者4例。(2)统计GT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系列、贫血系列、骨髓象:87例GT中血小板计数≥50×109/L有56例,占64.37%,血小板形态GT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凝血系列均在正常范围内;根据血常规、贫血系列、骨髓穿刺,诊断合并贫血37例,占GT的42.53%;10例行骨髓穿刺巨核系均无异常表现。(3)两组分娩前的临床处理:A组输注血小板7例、药物治疗3例;B组输注血小板25例、药物治疗9例。两组的两种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分娩方式和不同血小板计数对产时、产后出血量的影响:87例产妇中,阴道分娩39例,平均出血量273.08±12.16ml,剖宫产48例,平均出血量275±14.4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中A组平均出血量252.68±10.38ml,B组平均出血量309.68±17.8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新生儿结局比较:GT组新生儿有两例因胎膜早破未足月(36+3w,36+5w)分娩,其余均足月;均未发生颅内出血或其他出血,11例新生儿脐带血检测血小板计数均正常。A、B两组新生儿结局比较:Apgar评分:A组9.21±0.81分,B组9.29±0.16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A组3157.93±63.82g,B组3046.93±65.53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T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比较:Apgar评分:GT组9.23±0.066分,对照组9.33±0.08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体重:GT组3119.27±47.55g,对照组3206.83±57.74g,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分娩前和分娩后血小板计数比较:分娩前和分娩后3天血小板计数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78例患者随访,未经治疗,其血小板计数均于产后6周自然恢复正常。结论:(1)GT患者临床较少表现出血症状;血小板减少多为轻中度,血小板形态正常,骨髓象巨核系无异常表现,凝血功能一般正常,但易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2)GT的临床处理依其出血倾向及血小板计数不同而异,血小板计数越低需要临床处理的可能性越大。(3)对GT而言,不同分娩方式对产时、产后出血量的影响不大;不同血小板计数则会对产时、产后出血量产生影响。(4)GT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不影响新生儿结局包括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等。(5)GT患者血小板计数于分娩后即有明显升高,一般于产后6周自然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