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基础,而且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农业发展问题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加快农业发展更是具有重大的意义。不可否认,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无论是从农业的重要地位、农业的基本特征,还是从财政的职能来看,财政都必须支持农业,财政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采取不同的形式用于农业支出。农业GDP的增长情况、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粮食产量水平等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文章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从财政农业支出规模、结构以及支出方式三个角度,分别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民收入以及农村发展的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财政农业支出规模来看,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GDP、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都具有正的效应,财政农业支出的贡献系数分别0.38、0.15和0.88,说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财政农业支出结构来看,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对农业GDP的贡献最大,贡献系数为1.36,其次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贡献系数为0.96,第三是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贡献系数为0.61,农村救济费支出最小,贡献系数为0.5。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对粮食产量的贡献最大,贡献系数为3.4,其次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贡献系数为2.95,第三是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贡献系数为2.33,农村救济费支出最小,贡献系数为0.29。从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来看,有效的推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财政农业补贴的方式来看,2004年以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农产品价格补贴的方式,从2004年以后,开始实行直接补贴和价格补贴并用的方式,其中直接补贴主要包括粮食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良种补贴,即“三补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多年以来实行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没有达到,甚至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是其稳定粮食价格,保障居民生活,尤其是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的目的得以实现。而“三补贴”分别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也存在补贴力度不够以及补贴方式不当的问题。税式支出作为一种特殊的支出方式在鼓励纳税人的经济活动,减轻纳税人的经济负担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农业税是我国多年以来征收的以农业收入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2006年1月1日,我国政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取消农业税是我国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提高农民收入,增加粮食产量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财政农业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也有一些因素制约其效应的发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偏小。过高或过低的支出规模都是不经济的,理论上存在最优规模。本文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估算出我国农业支出的最优规模,我国实际农业支出规模与所测算出的最优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再通过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规模都是偏小的,因而可以得出财政支出规模的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结论;二是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在支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安排各项支出比重将直接影响财政农业支出的效应。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得出了我国农业支出的合理结构是各项支出占全部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从大到小依次应该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但我国实际各项支出占全部财政农业支出的比重相应顺序为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村救济费支出,反映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三是农业补贴支出方式有待改进。农业补贴的方式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直接补贴两种方式,这两种不同方式的补贴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该逐渐减少对农业的价格补贴,增加直接补贴的支出力度;四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在既定的支出规模、结构和方式的前提下,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成为影响农业支出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上存在很多问题,进而影响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实际效应。针对制约我国农业支出效应的因素,本文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一是要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支出规模;二是要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各项支出比重;三是调整农业补贴方式,加大直接补贴力度;四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支出资金管理体制,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