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是德育者基于一定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及需要和一定时期的社会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品性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磨砺和行为实践等活动,形成与一定社会期望相符合的德性的活动。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选择性和独创性:只有在内心接受了某种规范或者认同该规范,才会去选择并且内化该道德规范并引导自己的行为,形成符合社会期待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德育实效性的实现,必须关注德育对象对德育的认同问题,促进德育对象道德结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完善。认同是与态度相联系的心理学范畴,包含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方面,为更好研究大学生德育认同,借鉴心理学理论极为必要。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人的学习行为研究为视角,以三元交互决定论、观察学习论、自我效能论为主要构成,以关于学习行为的途径、学习行为的过程、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等为主要内容,为大学生德育认同问题研究提供重要借鉴。三元交互决定论作为班杜拉人性观的体现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基石,阐释人的表现是环境、行为、人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德育认同作为人的德育涵养的综合体现,可以借鉴三元交互决定论,从“人元”——德育者和德育对象、“环境元”——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行为元”一一德育方法的使用和德育内容的设置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已有的德育理论传承与内化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方式,这涉及道德认知层面的认同。观察学习作为人们学习方式之一,由动机过程基础上的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及产出过程构成,这就为促进道德认知层面的认同提供借鉴。自我效能论是一种积极的主观评价和信念,道德上的自我效能感则是道德主体对道德的积极评价,对修养德性的坚定性。因此,借鉴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增进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在三元交互决定论中,人、环境、行为是交互作用的,行为表现与人与环境互动的情境相关。为促进道德行为,校园德育情境的营造必不可少。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德育认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为德育认知层面的认同、德育情感层面的认同、德育意志层面的认同、德育行为层面的认同提供了德育理论分析的借鉴和德育理论实践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