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更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全国人口有13.1448亿人,而56.1%的人还是居住在农村。在我国人地矛盾尤为突出,由于历史问题,我国经济社会目前还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不管是纯理论的演绎,还是纯实证的分析,纵观世界各国现代化之历程,梳理各国经济发展之轨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之于一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社会和谐发展的地位早就为学界所一致认同。在我国,针对突出的人多地少矛盾,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界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不胜枚举,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忽视了在现有的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下,农村自身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转移之间的关系。尽管理论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国突出的“三农”问题,消解我国多年来存在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转型,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现有二元经济社会制度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效性不够明显,更多的是职业的变动,而非身份的变动;由于比较利益的驱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演变成农村劳动力“季节性”、“两栖性”、“候鸟性”的兼业流动。因此,我国当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由于户籍制度等二元经济社会制的制约,有效性不够明显。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现有的这种兼业流动虽然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生产等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长期流动,使得大多数农村出现了“三八”、“六一”、“九九”留守现象,给农村的经济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引致理论的演绎与现实的呈现发生了不一致,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思考二者间的关系,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架起一道良性互动的桥梁,让二者在彼此良性互动中相互促进。本文总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在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之后,重点梳理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发展,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第二章,在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脉络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在上一章的基础之上,重点归纳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困境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简析。第四章,本章首先考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建设的国际经验,期希从中能找到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良性互动关系的思路;然后结合上章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困境的分析,从农业发展之特点,以及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之成因,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两性互动关系之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