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企业融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解释企业融资偏好常常陷入困境,越来越多的行为经济学家尝试以“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行为视角,对企业融资过程中的一系列融资偏好悖论进行全新的阐释。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导致激进的投资和持币行为,进而引致企业非理性融资偏好异象的出现。然而,作为影响企业投资水平、决定企业发展质量和资本结构的企业融资决策,在公司行为金融范畴却并没有获得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学术关注,现有文献对企业所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也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
从行为视角对企业融资偏好研究的不足,以及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针对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研究缺少一致性的认同,究其原因在于:首先,目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指标选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在刻画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个非理性特征时,多数现有文献只是片面地认为,指标若能满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必要条件即可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忽略了对指标充分性的讨论,因此造成现有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式各异,从而对最终的结果与判断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由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产生的经济行为并非单纯的线性行为,而目前的研究局限于甄别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并未充分的挖掘企业融资偏好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的系统性演变规律。再次,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误差、和所传达的信息等,更多的是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仅设计了完美的财务指标数学形式,而忽略了由管理者过度自信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的讨论,从而难以揭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中国企业的不同所有权特征以及特殊的债务市场,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融资偏好之间的作用,可能会由于国有企业的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隐性约束的存在而抵消,进而导致目前的研究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鉴于此,为了验证管理者在过度自信的背景下会表现出怎样的融资偏好,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不同融资方式的使用存在怎样的量化关系,以及企业所有权性质如何影响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借鉴现有研究以“盈余预测偏差”衡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这一思路,根据上市企业事先公布的“企业预报净利润变动幅度”与企业当期实际实现的会计净利润做差,得到能够反映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量化、时变指标,进而基于感知偏误理论,利用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偏好之间关系,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全面的验证。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采用多项Logit模型预测在管理者在过度自信背景下采取不同融资方式的相对概率,通过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累计概率大小,厘清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资偏好顺序;其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数量(企业留存收益)之间的整体关系进行验证,并采用面板门限回归的方式,以客观的计量手段甄别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门限点;再次,在感知偏误基础上,针对过度自信管理者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量化关系,同时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会不会随着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偏好的改变而出现系统性的变化;最后,通过生存期限概率模型,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数量之间关系,以及企业从IPO至SEO之间经历的时间间隔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关系,判断管理者是否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具体的量化关系。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无论是企业经营目标或是企业经营模式都存在显著区别,因此,企业所有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始终贯穿全文的实证过程。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过度自信管理者所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与传统的优序融资理论所指明的企业融资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内部融资方式并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首先采取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方式、短期债务融资方式更加受到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青睐。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也存在一定区别。第二,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整体而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之间呈负向关系。但是从局部来看,随着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从较低水平(保守)逐步提高时,企业留存收益水平呈现出先降低、再提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当管理者由保守变得自信,进而变得过度自信时,企业留存收益水平会首先由于谨慎动机而降低,再由于投资需求的提高而提高,最后由于过激的投资行为而与外部融资方式发生替代,进而降低;而门限回归发现的内、外部融资方式替代点,反映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水平下的融资偏好特征。第三,在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债权融资偏好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务,其优缺点会制约民营企业对不同期限债务的使用偏好,而国有企业则更加偏好较易获得的短期债务,最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同时发现,对于长期债务使用比例较高和短期债务使用比例较低的企业而言,其债务期限结构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敏感性更强。第四,通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这种显著的正向关系不但表现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同时也倾向于尽可能地缩短企业IPO至SEO之间的时间间隔。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之间的正相关于会受限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即国有企业并不倾向于增发新股的方式而削弱现有股东权益。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试图做出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量化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基础上对企业融资偏好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在企业行为视角下对传统优序融资理论进行验证的同时,拓宽了MM定理在公司行为金融、企业管理范畴的适用半径;其次,检验了感知偏误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较为全面地探索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丰富并发展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方式选取之间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第三,本文采用适恰的实证计量方法,力求客观地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门限值域,并合理刻画管理者由“自信”变得“过度”自信时,其融资偏好行为会出现怎样的系统性变化。
从行为视角对企业融资偏好研究的不足,以及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针对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研究缺少一致性的认同,究其原因在于:首先,目前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代理指标选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在刻画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个非理性特征时,多数现有文献只是片面地认为,指标若能满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必要条件即可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忽略了对指标充分性的讨论,因此造成现有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式各异,从而对最终的结果与判断造成较大的影响。其次,由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心理偏差产生的经济行为并非单纯的线性行为,而目前的研究局限于甄别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并未充分的挖掘企业融资偏好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的系统性演变规律。再次,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误差、和所传达的信息等,更多的是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主观心理感受。由于仅设计了完美的财务指标数学形式,而忽略了由管理者过度自信而造成的认知偏差的讨论,从而难以揭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作用机制。最后,中国企业的不同所有权特征以及特殊的债务市场,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融资偏好之间的作用,可能会由于国有企业的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隐性约束的存在而抵消,进而导致目前的研究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鉴于此,为了验证管理者在过度自信的背景下会表现出怎样的融资偏好,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不同融资方式的使用存在怎样的量化关系,以及企业所有权性质如何影响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偏好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借鉴现有研究以“盈余预测偏差”衡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这一思路,根据上市企业事先公布的“企业预报净利润变动幅度”与企业当期实际实现的会计净利润做差,得到能够反映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量化、时变指标,进而基于感知偏误理论,利用中国上市企业的实际财务数据,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偏好之间关系,按照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全面的验证。具体而言,本文首先采用多项Logit模型预测在管理者在过度自信背景下采取不同融资方式的相对概率,通过比较不同融资方式的累计概率大小,厘清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资偏好顺序;其次,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数量(企业留存收益)之间的整体关系进行验证,并采用面板门限回归的方式,以客观的计量手段甄别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门限点;再次,在感知偏误基础上,针对过度自信管理者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之间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之间的量化关系,同时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会不会随着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偏好的改变而出现系统性的变化;最后,通过生存期限概率模型,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数量之间关系,以及企业从IPO至SEO之间经历的时间间隔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关系,判断管理者是否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具体的量化关系。由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无论是企业经营目标或是企业经营模式都存在显著区别,因此,企业所有权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始终贯穿全文的实证过程。
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过度自信管理者所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与传统的优序融资理论所指明的企业融资偏好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内部融资方式并非过度自信管理者首先采取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方式、短期债务融资方式更加受到过度自信管理者的青睐。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表现出的融资偏好也存在一定区别。第二,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整体而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内部融资之间呈负向关系。但是从局部来看,随着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数从较低水平(保守)逐步提高时,企业留存收益水平呈现出先降低、再提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当管理者由保守变得自信,进而变得过度自信时,企业留存收益水平会首先由于谨慎动机而降低,再由于投资需求的提高而提高,最后由于过激的投资行为而与外部融资方式发生替代,进而降低;而门限回归发现的内、外部融资方式替代点,反映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水平下的融资偏好特征。第三,在针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债权融资偏好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背景下,不同期限结构的债务,其优缺点会制约民营企业对不同期限债务的使用偏好,而国有企业则更加偏好较易获得的短期债务,最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两种效应相互抵消。同时发现,对于长期债务使用比例较高和短期债务使用比例较低的企业而言,其债务期限结构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敏感性更强。第四,通过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的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之间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这种显著的正向关系不但表现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同时也倾向于尽可能地缩短企业IPO至SEO之间的时间间隔。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股权融资偏好之间的正相关于会受限于企业所有权性质,即国有企业并不倾向于增发新股的方式而削弱现有股东权益。
与现有文献相比,本文试图做出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在量化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的基础上对企业融资偏好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在企业行为视角下对传统优序融资理论进行验证的同时,拓宽了MM定理在公司行为金融、企业管理范畴的适用半径;其次,检验了感知偏误理论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较为全面地探索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偏好的影响,丰富并发展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方式选取之间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第三,本文采用适恰的实证计量方法,力求客观地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门限值域,并合理刻画管理者由“自信”变得“过度”自信时,其融资偏好行为会出现怎样的系统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