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放射状多孔纳米复合支架用于增强体内骨再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121990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制备放射状多孔纳米壳聚糖(CS)/羟基磷灰石(HAp)复合支架,分别检测其体外细胞相容性和细胞活性,以及体内组织相容性,最终探究其引导体内骨再生同时排除非成骨性细胞和纤维组织干扰正常骨再生的能力。研究方法:1)首先从当地市场获取猪大腿骨,去除干净表面附着的肌肉、筋膜、骨膜,以及髓腔中的松质骨和骨髓,得到管状皮质骨,经过物理和化学方法去除剩余脂肪和胶原成分后得到HAp。将CS溶液与HAp简单混合搅拌后制成均质匀浆,随后通过定向冷冻铸造法获得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2)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检测手段对制备的HAp粉末进行表征,确定所制备的无机骨粉为纳米级HAp;而后通过摄影拍照、光学显微镜(OM)和装配了X射线能谱仪(EDS)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支架材料进行表征,观察所制备支架的形貌、孔隙大小及结构和元素分布;通过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支架的三维(3D)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压汞法对支架的孔隙率和孔隙大小进行测量;通过万能力学测试仪器检测所制备支架的力学性能。3)从3周龄的斯普拉格-杜勒鼠(SD)中获得股骨和胫骨,体外分离获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贴壁培养。当细胞融合度达到80%~90%时,用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消化后,1:2传代,第3~4代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0、P1、P2和P3代BMMSCs的生长情况和细胞形态特征,并拍照记录;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BMMSCs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如CD29、CD90、CD45、CD11b/c。4)将单向、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和纯CS多孔支架与BMMSCs进行共培养,于培养第1,3,7d检测细胞毒性;将BMMSCs分别种植在单向、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和纯CS多孔支架上,于第3,7d观察BMMSCs在上述支架上的增殖、粘附、活性及形态的变化。5)利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法对BM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将单向、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和纯CS多孔支架与BMMSCs进行共培养,分别于培养第7、14d行ALP染色,观察染色的程度。6)将单向、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和纯CS多孔支架植入SD大鼠的背部皮下袋中,分别于植入后的第14和28d将支架取出,摄影拍照后行组织学检测其炎症反应,以及周围细胞和组织侵入支架情况。7)制备兔骨缺损模型,35只2.5Kg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麻醉固定消毒后,在双侧远端股骨上做一个3cm的切口,将皮肤层、皮下组织和肌肉逐层剥离,以暴露股骨髁。随后,用牙钻在股骨外侧髁处制造一个直径6.5 mm,深度7 mm圆柱状缺损,穿透皮质骨到达松质骨处,用生理盐水冲洗所制备的缺损以去除骨碎片。按照4种不同的方式修复骨缺损:空白组:造成骨缺损而未给予其他治疗措施,直接缝合关闭伤口;放射状多孔CS治疗组:将制备的放射状CS支架植入骨缺损中;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治疗组:将制备的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植入骨缺损中;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治疗组:将制备的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植入骨缺损中。分别在饲养6周和12周后处死动物,获取膝关节标本。大体观察并对膝关节标本进行拍照;利用micro-CT对每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和马松三色染色法(MT)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1、通过相关检测手段证实成功制得纳米级HAp。随后通过相关检测手段证实,利用冷冻铸造法成功制备了放射状及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2、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的平均孔隙率和平均孔隙大小分别为97.63%,孔宽84μm,孔长219μm;单向多孔CS/HAp支架的平均孔隙率和平均孔隙大小分别为90.23%,孔宽98μm,孔长230μm。通过轴向压缩试验表明,多孔CS/HAp复合支架相对于多孔CS支架具有明显更高的机械强度和弹性模量,其中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的屈服强度高于单向多孔CS支架。此外,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在相同的应变(60%)下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负荷,但在较低的应变(约10%)下开始塑性变形,而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在应力-应变曲线上则有较大的弹性变形区域。3、从SD大鼠的体内成功分离出BMMSCs,经贴壁生长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发现P0和P1代细胞呈现梭形及多角形,同时有许多杂细胞存在;当细胞传至P2代时,则呈现均匀分布生长,形态呈梭形,以纤维及网状形态排列;P3代细胞则呈现长梭形、纤维样,细胞伪足逐渐伸展开,形态单一。4、在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价方面,利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证实CS和CS/HAp支架组在细胞培养7d后均有显著的细胞增殖,与空白对照组(无支架)相当。在细胞培养的第3、7d,双乙酸荧光素(FDA)荧光染色进一步验证了CS和CS/HAp支架的无毒性,并显示了BMMSCs在不同结构支架中沿孔道的分布和迁移行为。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对细胞骨架和细胞核荧光染色的观察显示,在CS/HAp复合支架上培养3d后,BMMSCs在CS/HAp复合支架通道壁上均表现出良好的粘附和增殖。培养7天后,BMMSCs的细胞骨架在CS/HAp复合支架上发育良好,细胞形态呈梭形分布于支架的孔道内。通过SEM进一步观察显示,在CS和CS/HAp支架上孵育3d后,BMMSCs在CS/HAp复合支架的通道壁上展开相对有限的丝状伪足;而孵育7d后,细胞密度显著增加,BMMSCs丝状伪足增加,并完全扩散到CS/HAp支架的通道壁上。5、对与BMMSCs共培养的CS和CS/HAp支架(1:1和1:2)进行体外ALP染色检测,在共培养第7d时,相对于纯CS支架组和空白对照组,CS/HAp复合支架组染色较深,而在共培养第14d时,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1:2)组染色最深,同时各组的颜色相对于第7天都有所加深。6、在评价CS和CS/HAp支架在体内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反应方面,采集的样品照片显示,CS和CS/HAp支架在体内14d后均覆盖了一层较厚的纤维囊,在体内28d后纤维囊厚度明显降低。采集标本的HE染色显示,第14d标本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聚集和浸润,第28d炎症细胞减少。同时可见纤维组织从放射状多孔支架外围向支架内浸润明显,从单向多孔支架的两端向支架浸润明显。值得注意的是,植入28d后纤维组织浸润深度和面积明显增强。然而,因为没有开放的孔隙,细胞和纤维组织不易从垂直于通道的方向渗透到支架中。7、在兔股骨缺损修复的第6和12周,micro-CT三维重建和二维横切面切片显示,相对于空白组,支架植入组缺损边缘有明显的新生骨形成。此外,新形成的骨可以沿周围孔道有效地长入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内,然而,新形成的骨则主要分布在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的周围。Micro-CT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骨缺损修复的第6、12周,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组新骨体积/总缺损体积(BV/TV)的比值在各组中最大。骨体积(BV)值在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组中也最高。此外,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组的骨小梁数量(Tb.N)值显著高于其他组,而小梁分离(Tb.Sp)值在各组中最低。8、HE和MT组织染色显示,在支架植入后6周,由于缺乏开放的孔隙,纤维组织被阻挡在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顶部和底部外,而纤维组织会沿着连通到顶部的孔隙通道侵入到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内部。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放射状多孔CS支架发生了明显的降解。在支架植入后12周,所有组均显示新骨形成增加。从HE和MT染色图像可以明显观察到新形成的骨沿孔道长入到放射状多孔CS/HAp复合支架中。而新形成的骨则分布在单向多孔CS/HAp复合支架周围,同时支架内部孔道被大量纤维组织覆盖。结论:1、通过改进的冷冻铸造技术成功地制备了具有放射状多孔结构的CS/HAp纳米复合支架。2、CS/HAp复合支架的放射状多孔结构表现出结构和力学各向异性,抗压缩变形能力增强,可以避免了结构坍塌。3、所制备的多孔CS/HAp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利于细胞在体外沿孔道的粘附和迁移。此外,体内动物研究表明,多孔CS/HAp复合支架可诱导低炎症反应,且放射状多孔结构促进骨修复相关常驻细胞沿孔道向支架内迁移和浸润,同时能够阻断非成骨性细胞和纤维组织沿支架纵向进入支架,确保正常的骨组织重塑过程。
其他文献
在过去几年中微生物-肠-脑(microbiome-gut-brain,MGB)轴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证实。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如:肠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或直接通过循环系统来影响脑。此外,关于MGB轴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类行为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在认知功能方面。然而,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MGB轴来影响认知,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我们还知
学位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隶属于脊柱关节炎。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和精准靶向药物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状况和远期预后程度,但其仍存在早期漏诊率较高、初诊最易伴有关节破坏、对治疗结果存在巨大个体差异、即使已获治疗仍易产生脊柱损害等诸多问题。骨桥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最严重的预后结局,目前对强直性脊柱炎机制的探索不足以解释骨桥形成进程,
学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种族、年龄、性别、肥胖和炎症等引起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其特点是软骨破裂、软骨下骨硬化、骨刺、关节畸形和滑膜炎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经X线检查确诊的OA患者约为80%。OA通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运动障碍和功能丧失。由于OA的危险因素很多,且始动因素尚不清楚,因此OA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OA直接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
学位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且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腹胀等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是抑郁症患者首次去综合医院求诊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差和最易被误诊的症状群。由于其易误诊、治疗困难,躯体化症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解析其神经机制对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提示,杏仁核是情绪和
学位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好发于40岁以上的女性。PBC的发病主要是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是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的血清标志物,存在于95%的患者外
学位
第一部分粪菌移植在宿主抵抗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中的作用目的: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KPLA)是肝脏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存在严重并发症,致残和致死率高。面对临床上突出的细菌耐药问题,医生和科研人员试图寻找针对KPLA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肠道菌群作为维持宿主免疫稳态的重要介质,与肝脏疾病(如乙肝、肝癌、酒精性脂肪肝等)关系密切。恢复肠道菌群稳态的治疗方法,如粪便菌群移植(FMT),已被报道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
学位
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研究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简称内异症,是一种极易复发的良性疾病。据报道,包括遗传、环境、免疫、内分泌和微生物在内的多种因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然而,对于这些因素是否单独或联合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生理学,目前尚无共识。目前,手术和激素治疗仍然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妇女最常用的临床治疗方法。然而,手术或激素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2年复发率高达2
学位
背景:乳腺癌的治疗逐渐进入精准治疗时代,针对具体分子分型的各种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但目前对于部分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仍离不开化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由于缺乏激素受体以及HER2表达,导致同样缺乏除化疗以外的有效治疗方法。LIM激酶1(LIMK1,LIM kinase 1)和p21激活的激酶4(PAK4,p21-activated kin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生活能力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期痴呆的最常见类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AD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然而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因此A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
学位
背景研究显示约30%至4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其中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CI)的患病率约为10%。CI可对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以及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尽管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对CI有一定疗效,但许多患者仍存在复发及抗药性难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我们对CI发生和发展的复杂神经生物学机制还不十分理解,以致现有的治疗手段靶点不明确或只是对症性水平。目前仅少量前瞻性研究表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