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且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腹胀等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是抑郁症患者首次去综合医院求诊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差和最易被误诊的症状群。由于其易误诊、治疗困难,躯体化症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解析其神经机制对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提示,杏仁核是情绪和躯体信息加工的核心脑区,杏仁核相关环路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重要环路机制。电休克作为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研究提示,电休克可显著调节神经环路功能,但电休克是否调控躯体症状相关环路目前尚不清楚。电休克抗抑郁疗效显著但精准性差且常伴随认知损害,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无创有效的干预方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是一种无创脑刺激方法,可调节皮层兴奋性,已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t DCS能否通过调控躯体化症状相关环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环路机制,并基于该环路研究电休克改善躯体化症状的机制,进一步证实该环路在躯体化症状中的重要性;确定干预靶点,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进行t DCS治疗,观察t DCS对躯体化症状的治疗效果,并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数据,探究潜在的神经机制。(1)研究一:杏仁核可编码躯体感觉信息,是内感受加工的核心脑区。目前根据功能异质性可将杏仁核可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具有不同的情绪、认知、躯体信息加工功能。本研究基于杏仁核功能亚区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确定与躯体化症状相关联的皮层区域,为后续确定靶点做好准备工作。(2)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发现的神经环路,探讨电休克改善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环路机制,进一步证实该神经环路在躯体化症状中的重要作用。(3)研究三: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确定躯体化症状的刺激靶点,使用t DCS治疗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观察t DCS对躯体症状、情绪症状的治疗效应,验证靶点的可行性;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索t DCS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对46例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的患者进行rs-f MRI扫描和症状学评估,包括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17)和患者健康问卷的15项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15-item somatic symptom severity scale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15),同时入组42例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以杏仁核亚区为种子点计算全脑功能连接,得到杏仁核-皮层相关脑图,然后将其与PHQ-15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与躯体化症状相关性最强的皮层区,再在正常被试中提取该脑区的功能连接值,比较两组差异。(2)研究二:对45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rs-f MRI扫描和临床症状评估,同时纳入43例人口统计学匹配的正常对照。以基底外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功能连接,在电休克前后的数据中纵向比较,发现功能连接改变的脑区,并将功能连接的改变值与躯体化症状的改善率进行相关分析。(3)研究三:在以上的基础上,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的患者进行随机双盲t DCS干预,探究t DCS对躯体化症状、情绪症状的干预效果。同时运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方法,重复测量分析得出t DCS改善躯体化症状的影像学机制。研究结果(1)研究一: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与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背内侧前额叶(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 PFC)功能连接显著负相关(r=-0.591,p<0.001),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083±0.129 vs.0.139±0.125,p<0.05);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与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成显著正相关(r=0.476,p=0.001),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42±0.222 vs.0.238±0.221,p<0.05)。(2)研究二:电休克能明显增加重度抑郁症患者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背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0.048±0.104 vs.0.151±0.131,p<0.001),功能连接改变值与PHQ-15的改变率成正相关(r=0.364,p=0.018)。基线期抑郁症患者的功能连接低于正常对照,电休克后正常化。(3)研究三:t DCS刺激dm PFC能明显降低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和HDRS-17评分,真假刺激组间存在明显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4.551,p=0.037;F=9.413,p=0.003)。同时发现,t DCS治疗后dm PFC与左侧海马/杏仁核、右侧前扣带回、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功能连接改变值与PHQ-15的改变率相关。研究结论基底外侧杏仁核-dm PFC功能连接降低可能为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改善,与该神经环路的连通性增加相关。t DCS刺激dm PFC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情绪症状,可为抑郁症伴躯体症状患者提供靶向干预指导。t DCS可通过刺激dm PFC达到远隔调控前扣带回、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的作用,可能为t DCS改善躯体化症状的潜在神经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