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神经影像机制及物理干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LL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以持续的心境低落、快感缺失为核心表现,且常伴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恶心腹胀等躯体化症状。躯体化症状是抑郁症患者首次去综合医院求诊的首要原因,也是造成抗抑郁药物治疗反应差和最易被误诊的症状群。由于其易误诊、治疗困难,躯体化症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尚不明确,解析其神经机制对躯体化症状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研究提示,杏仁核是情绪和躯体信息加工的核心脑区,杏仁核相关环路功能异常可能是抑郁症躯体化症状的重要环路机制。电休克作为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研究提示,电休克可显著调节神经环路功能,但电休克是否调控躯体症状相关环路目前尚不清楚。电休克抗抑郁疗效显著但精准性差且常伴随认知损害,因此急需寻找一种无创有效的干预方法。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是一种无创脑刺激方法,可调节皮层兴奋性,已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t DCS能否通过调控躯体化症状相关环路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环路机制,并基于该环路研究电休克改善躯体化症状的机制,进一步证实该环路在躯体化症状中的重要性;确定干预靶点,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进行t DCS治疗,观察t DCS对躯体化症状的治疗效果,并结合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数据,探究潜在的神经机制。(1)研究一:杏仁核可编码躯体感觉信息,是内感受加工的核心脑区。目前根据功能异质性可将杏仁核可分为3个亚区,每个亚区具有不同的情绪、认知、躯体信息加工功能。本研究基于杏仁核功能亚区的静息态功能连接,确定与躯体化症状相关联的皮层区域,为后续确定靶点做好准备工作。(2)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发现的神经环路,探讨电休克改善躯体化症状的神经环路机制,进一步证实该神经环路在躯体化症状中的重要作用。(3)研究三:根据研究一和研究二的结果,确定躯体化症状的刺激靶点,使用t DCS治疗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观察t DCS对躯体症状、情绪症状的治疗效应,验证靶点的可行性;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探索t DCS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神经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对46例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的患者进行rs-f MRI扫描和症状学评估,包括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DRS-17)和患者健康问卷的15项躯体症状严重程度量表(15-item somatic symptom severity scale of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15),同时入组42例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以杏仁核亚区为种子点计算全脑功能连接,得到杏仁核-皮层相关脑图,然后将其与PHQ-15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确定与躯体化症状相关性最强的皮层区,再在正常被试中提取该脑区的功能连接值,比较两组差异。(2)研究二:对45例重度抑郁症患者在电休克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rs-f MRI扫描和临床症状评估,同时纳入43例人口统计学匹配的正常对照。以基底外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功能连接,在电休克前后的数据中纵向比较,发现功能连接改变的脑区,并将功能连接的改变值与躯体化症状的改善率进行相关分析。(3)研究三:在以上的基础上,对抑郁症伴躯体化症状的患者进行随机双盲t DCS干预,探究t DCS对躯体化症状、情绪症状的干预效果。同时运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方法,重复测量分析得出t DCS改善躯体化症状的影像学机制。研究结果(1)研究一: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与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背内侧前额叶(dors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dm PFC)功能连接显著负相关(r=-0.591,p<0.001),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083±0.129 vs.0.139±0.125,p<0.05);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与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腹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成显著正相关(r=0.476,p=0.001),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142±0.222 vs.0.238±0.221,p<0.05)。(2)研究二:电休克能明显增加重度抑郁症患者左侧基底外侧杏仁核-背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0.048±0.104 vs.0.151±0.131,p<0.001),功能连接改变值与PHQ-15的改变率成正相关(r=0.364,p=0.018)。基线期抑郁症患者的功能连接低于正常对照,电休克后正常化。(3)研究三:t DCS刺激dm PFC能明显降低抑郁症患者的PHQ-15评分和HDRS-17评分,真假刺激组间存在明显时间×组别的交互效应(F=4.551,p=0.037;F=9.413,p=0.003)。同时发现,t DCS治疗后dm PFC与左侧海马/杏仁核、右侧前扣带回、颞下回的功能连接增加,功能连接改变值与PHQ-15的改变率相关。研究结论基底外侧杏仁核-dm PFC功能连接降低可能为抑郁症患者躯体化症状的神经机制,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改善,与该神经环路的连通性增加相关。t DCS刺激dm PFC可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情绪症状,可为抑郁症伴躯体症状患者提供靶向干预指导。t DCS可通过刺激dm PFC达到远隔调控前扣带回、杏仁核等边缘系统的作用,可能为t DCS改善躯体化症状的潜在神经机制。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部分工人接触三氯乙烯(TCE)后会出现以大面积皮肤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超敏反应,称为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OMLDT)。以往对OMLDT的肝损害研究较多,但肾损害研究相对较少,且损伤机制不清。内皮素1(ET-1)是内皮细胞释放的一种细胞因子,过表达的ET-1能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课题组前期研究已发现,TCE致敏小鼠肾脏存在过表达的ET-1,大量表达的ET-1可促进白细胞介素1β(IL-1β
学位
致病菌导致的死亡占全球总死亡数的三分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会导致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到严重性系统疾病的病原体。目前,抗生素是治疗致病菌感染的首要选择,但抗生素的滥用导致了耐药菌株的出现和传播。因此,开发具有强大抗菌功效的新型抗菌策略在临床上至关重要。光热疗法(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新兴的疾病治疗方法,其利用高光热转换效率的材料在近红外(near-infrared
学位
酒精相关性肝病(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ALD)是指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导致的慢性肝脏疾病。ALD早期通常表现为酒精性脂肪肝,可进一步发展为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硬化,甚至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临床上,ALD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且缺乏有效的诊断指标。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并研发新的药物是非常迫切
学位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HF)是多种损伤因子所致的慢性肝炎到肝硬化必经的病理过程,表现为以胶原蛋白为主的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异常累积在肝脏,进一步引发纤维结缔组织过度增生,形成瘢痕间隔分割正常的肝小叶结构,最终导致假小叶的形成。严格的说,肝纤维化的发病过程及其隐匿,临床症状不明显,经常被发现时已处于肝硬化阶段。因此,以肝纤维化的发展
学位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GB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都具有明显的性别、地理位置等差异。且早期和中晚期患者的临床预后相差甚远。近年来,尽管包括手术技术,放、化学治疗,免疫、靶向等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但早期根治性切除手术仍然是目前可能治愈或延长胃癌和胆囊癌患者临床预后的最有效手段。由于胃癌和胆囊癌都具有发病隐匿、早期
学位
研究背景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指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认知功能下降是CSVD显著临床特征之一。CSVD认知障碍不仅是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组成,而且其还与包括阿尔茨海默
学位
临床上常使用大剂量化疗药物治疗各类肿瘤,由于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从而引起部分患者睾丸内精原细胞被严重破坏殆尽,最终导致非梗阻性无精子症。铂类化疗药物又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化疗药物。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暴露于铂类化疗药物会导致大小鼠睾丸发生氧化应激,睾丸发生氧化损伤,精子形成发生障碍。然而铂类化疗药物导致睾丸发生氧化应激的具体调控机制以及如何改善铂类化疗药物导致的睾丸氧化损伤并不十分清晰。褪
学位
在过去几年中微生物-肠-脑(microbiome-gut-brain,MGB)轴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证实。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如:肠神经系统和迷走神经)、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或直接通过循环系统来影响脑。此外,关于MGB轴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肠道微生物影响人类行为活动的证据,特别是在认知功能方面。然而,肠道微生物如何通过MGB轴来影响认知,其潜在的神经机制我们还知
学位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隶属于脊柱关节炎。尽管近年来诊疗技术和精准靶向药物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状况和远期预后程度,但其仍存在早期漏诊率较高、初诊最易伴有关节破坏、对治疗结果存在巨大个体差异、即使已获治疗仍易产生脊柱损害等诸多问题。骨桥形成是强直性脊柱炎最严重的预后结局,目前对强直性脊柱炎机制的探索不足以解释骨桥形成进程,
学位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和表观遗传、种族、年龄、性别、肥胖和炎症等引起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其特点是软骨破裂、软骨下骨硬化、骨刺、关节畸形和滑膜炎症。65岁以上的老年人经X线检查确诊的OA患者约为80%。OA通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运动障碍和功能丧失。由于OA的危险因素很多,且始动因素尚不清楚,因此OA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OA直接表现为关节软骨的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