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两种疗法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后4周)疲劳主症评分(FS-14)、疲劳症状积分、疲劳严重程度积分(FS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评分(SPHERE)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和优劣,为本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和其他途径招募的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的患者60例。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两组均选取脾俞、肝俞、肾俞、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章门。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普通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穴位埋线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隔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包括FS-14、疲劳症状积分、FSS、SPHERE,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共有3例患者脱落,普通针刺组2例,穴位埋线组1例,最终普通针刺组完成28例,穴位埋线组完成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皆无明显差异(P>0.05)。
2.主要结局指标
疲劳主症评分和兼症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14评分和疲劳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8.57%,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82.76%,两组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3.次要结局指标
疲劳严重程度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活质量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SPHERE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该项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长期疗效比较: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FS-14评分、疲劳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患者FSS评分、SPHERE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依从性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普通针刺组依从率小于75%有5例,3例在75%~85之间(含75%),22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率低于75%有1例,2例在75%~85%之间(含75%),27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性比普通针刺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都没有发生晕针、滞针、断针、过敏、感染等严重的不良事件。普通针刺组1名患者留针时出现轻度的心慌不适,追溯原因患者未进食早餐,予以糖水后好转,未影响后续治疗。穴位埋线组1名患者第一次穴位埋线后部分穴位蛋白线逾1周未吸收,遂脱落。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均能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兼症,减轻患者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普通针刺与穴位埋线的整体疗效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普通针刺,并且表现出更好的长期疗效。患者对穴位埋线疗法的依从性优于普通针刺疗法,故从长期疗效及依从性方面比较,穴位埋线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通过观察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两种疗法对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治疗结束后4周)疲劳主症评分(FS-14)、疲劳症状积分、疲劳严重程度积分(FSS)、躯体和心理健康报告评分(SPHERE)的影响,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和优劣,为本病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本研究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和其他途径招募的符合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的患者60例。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刺组和穴位埋线组。两组均选取脾俞、肝俞、肾俞、关元、百会、足三里、三阴交、中脘、章门。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普通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留针3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穴位埋线组予以穴位埋线治疗,隔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随访时对患者进行临床评估,包括FS-14、疲劳症状积分、FSS、SPHERE,并评价两组患者的依从性和安全性。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
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共有3例患者脱落,普通针刺组2例,穴位埋线组1例,最终普通针刺组完成28例,穴位埋线组完成2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上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开始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评分皆无明显差异(P>0.05)。
2.主要结局指标
疲劳主症评分和兼症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14评分和疲劳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疲劳主症评分、疲劳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值无明显差异(P>0.05)。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8.57%,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82.76%,两组整体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3.次要结局指标
疲劳严重程度评分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F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活质量比较:经过8周的治疗,两组患者SPHERE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穴位埋线组治疗后该项评分明显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长期疗效比较:在治疗结束后的第4周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FS-14评分、疲劳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埋线组患者FSS评分、SPHERE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依从性比较:在本研究过程中,普通针刺组依从率小于75%有5例,3例在75%~85之间(含75%),22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率低于75%有1例,2例在75%~85%之间(含75%),27例在85%~100%之间(含85%和100%)。穴位埋线组依从性比普通针刺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5.安全性评价:两组受试者都没有发生晕针、滞针、断针、过敏、感染等严重的不良事件。普通针刺组1名患者留针时出现轻度的心慌不适,追溯原因患者未进食早餐,予以糖水后好转,未影响后续治疗。穴位埋线组1名患者第一次穴位埋线后部分穴位蛋白线逾1周未吸收,遂脱落。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普通针刺和穴位埋线均能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兼症,减轻患者疲劳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普通针刺与穴位埋线的整体疗效相当,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穴位埋线在改善患者疲劳严重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普通针刺,并且表现出更好的长期疗效。患者对穴位埋线疗法的依从性优于普通针刺疗法,故从长期疗效及依从性方面比较,穴位埋线更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