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桑尼尔·霍桑(1804-1864)是十九世纪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擅于以表面温和、实则犀利的笔锋暴露黑暗、讽刺邪恶、揭示真理,他着重讨论道德和罪恶的问题,其作品的突出特点就是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牧师的黑面纱》是霍桑早期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创作于1836年,是霍桑所有短篇小说中得到最广泛的赞誉和最频繁编选的作品之一。该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向来平易近人、受教民爱戴的牧师胡珀先生突然一天戴上了黑面纱,并因此在教民中引起轩然大波的故事。该小说一经出世就受到世人关注,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孜孜不倦的研究。各国学者大多是从历史学、传记、神学、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叙事学、文体学等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研究,然而以精神分裂分析学为主要手段的研究却极为罕见。精神分裂分析是德勒兹和伽塔里的哲学思想,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块茎”是文学作品的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只要认清块茎的联系性原则、异质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无痕脱裂性原则、绘图性原则和反溯源性原则就可以理清之前的奇怪链条,理解人物的块茎行为,从而推断出人物的块茎思维。以块茎视野分析《牧师的黑面纱》可以发现该小说的创作是块茎的叙事方式,四个看似迥然不同的叙事块茎,通过块茎方式追根溯源,揭示出胡珀牧师黑面纱下隐藏的罪恶:不检点的行为他的身体招来疾病,这给他的心理带来了负担,为掩盖和赎回罪孽,他戴上了黑面纱,作为伪君子,他可怜,可恶,可恨,可悲;但他恪守心里承诺,坚守底线,潜心赎罪,可敬,可爱,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