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从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的角度阐释喜剧《威尼斯商人》的语篇连贯性,进而证实文学作品的连贯性可以从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入手进行多角度研究。从1976年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出版以来,国内外的语言学家诸如Enkvist(1978),van Dijk(1978),Widdowson(1978)Hobbs(1979),de Beaugrand和Dressler(1981),Brown和Yule(1983),Blakemore(2001),Cook(1994),Giv(?)n(1995),Sperber和Wilson(1995),以及胡壮麟(1994),朱永生(2001)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衔接与语篇连贯的关系。但是他们往往强调语篇连贯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全面论述。本文以张德禄(2003)提出的语篇连贯理论框架为基础,从显性衔接和隐性衔接的角度探讨语篇连贯实现的途径。显性衔接为非结构性衔接,结构性衔接和音位衔接。在基于Halliday and Hasan对显性非结构性衔接的划分为照应,省略和替代,连接,词汇搭配四种衔接手段的基础之上,文章融入了Martin(2004)和Martin和Rose(2007)关于衔接手段构成身份确定(identification),连接和接续词(conjunctionand continuative),概念(ideational)三种语篇语义结构成分。同时,把主位-述位结构与信息的衔接方式描述为语篇组织信息的波浪运动过程,即小波浪—大波浪—浪潮的发展模式。新-旧信息的组合方式可以借助语言的音律特征进行分析。在隐性衔接方面,,本文从社会群体和个体认知的角度分析语篇隐性衔接的两种方式——预设外指和语义空环衔接如何构建语篇连贯的运作机制。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已经被语言学家从语用和典故翻译的角度阐释其语言特色。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威尼斯商人》从显性和隐性衔接的角度进行剧本连贯性分析。通过对典型的语段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剧本中显性衔接手段不失为主要的衔接方式,但其隐性衔接手段更能生动地展示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和巧妙安排剧本情节发展的技巧。全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对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的源起和发展趋势作了简要介绍,并且简述了本研究的重要性和论文的大致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文章简要陈述了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家对于语篇连贯现象的研究以及四种截然不同的关于衔接和连贯之间关系的看法,并提出本文对衔接和连贯的理论定位和相互关系的见解。第三章为理论框架构建部分。本章分别从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搭配四方面论述显性非结构衔接的实现途径,并且将这些词汇语法层面的衔接方式与构成语篇语义结构的过程相联系,将非结构性衔接的范围延伸到语篇语义层面,进而实现其身份识别,连接与持续,和概念三大功能。显性结构性衔接以主位-述位的波浪式推进模式展现,从而建立了语篇信息流的新主位—超新主位—宏观主位的发展过程。而已知信息—新信息的结构可以借助英语的音律特色实现,因为音系模式和语调同样具有衔接语篇上下部分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本章从社会群体和个体认知的角度分析语篇隐性衔接的两种机制——预设外指和语义空环衔接对于构建语篇连贯的作用。通过采用Halliday(1994,2004)和Martin(2004)关于情景语境三要素划分的理论和Faconnier和Turner(2002)的概念整合理论,该部分拟阐释交际者的语用推理过程及其心理活动对于隐性衔接机制构建语篇连贯的重要作用。这样就构成了从语法词汇,音系到语篇语义结构的显性和隐性衔接理论模式,以便从多角度阐释语篇连贯。基于上述理论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显性和隐性的角度对《威尼斯商人》的语篇连贯程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典型语段的分析,我们发现上述显性和隐性衔接手段在剖析剧本语言特色,组织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后者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多角度阐释语篇连贯提供了一种新的赏析文学作品的范式。第六章为结束语,本章总结了多角度研究语篇连贯的新发现及其对英语文学作品教学的启示。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缺乏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人物意识活动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