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一词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Gumperz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起初主要是在语言学的范畴内对其出现的原因、类别和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近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我国文化具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外语特别是英语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语码转换现象更是频频出现的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在人物的对话中更是常见。语码转换作为语言的特殊现象多次被国内的许多学者从多种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但是对文学作品中此现象的研究较为少数。论文选取爱尔兰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研究对象,借助其两个中文译本并结合翻译理论对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尤利西斯》中使用了除英语外的许多其他语言,如: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等,可谓是研究语码转换现象的最佳典范。这些文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由于不明白它们的确切含义,几乎就是一堆符号,然而这些语言的穿插使用却都是作者巧妙的构思,在刻画小说人物性格、心理及其故事发生的背景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用意。这些对于译者来说,无疑是一项艰难的工程。两个译本都获得了广泛读者的认可,由于二者几乎同时出版,且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又有很大差异,因此具有很强的对比性。文中结合原著中的众多例子介绍了会影响翻译策略的四个方面,即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译文的可读性与译文的可接受性。两个译本在翻译策略的侧重上是不同的。通过对两个译本在三种翻译策略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在对翻译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问题研究上,单纯地使用任何一种翻译策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翻译应该以翻译目的论这个理论框架为依托,遵循其指出的三原则,即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诚准则。翻译策略是灵活的,但是翻译准则应该是固定的,也是每个译者都应该遵守的。这样翻译就成为了一种有实际目的的行为,同时,也有助于译者译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为我国的翻译事业,乃至世界文学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