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突出的就位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抵抗外载荷能力,双层管在海洋石油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双层管结构设计和损伤评估一般忽略了内管与外管的接触作用,采用两个单层管的化简方法,忽略了双层管特殊结构对管道整体抗力的影响,导致双层管的设计和评价较为保守。由于外管不受内部介质输送的载荷影响,内管与海底环境相隔离,因此双层管可以适当降低安全等级并减少内外管壁厚,极大提高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温能力、突出的就位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抵抗外载荷能力,双层管在海洋石油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现有的双层管结构设计和损伤评估一般忽略了内管与外管的接触作用,采用两个单层管的化简方法,忽略了双层管特殊结构对管道整体抗力的影响,导致双层管的设计和评价较为保守。由于外管不受内部介质输送的载荷影响,内管与海底环境相隔离,因此双层管可以适当降低安全等级并减少内外管壁厚,极大提高双层管的经济性。本文主要研究了海底双层管撞击损伤的基本特征及理论。基于海底管道单层管撞击损伤基本理论和双层管结构特征,自主设计了双层管撞击损伤试验装置,完成了对双层管撞击损伤过程的试验探究,揭示了双层管撞击损伤机理,提出了旋转约束和旋转自由支撑条件下双层管撞击损伤过程的临界点及其计算方法,并提出了双层管撞击损伤基本假设。研究了双层管撞击损伤演变及理论模型,基于不同的内管变形和支撑条件,提出了三阶段旋转约束双层管撞击损伤理论模型、二阶段旋转自由双层管撞击损伤理论模型和考虑锻造连接件影响的双层管刚性连接系统撞击损伤模型,预测了双层管在低速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塑性大变形。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了双层管撞击损伤过程和临界点,探究了锻造连接件对双层管撞击损伤影响,提出了反映双层管撞击损伤机理和大变形过程的有限元模拟方法。基于结构和材料特征对撞击损伤的影响研究,验证了双层管撞击损伤理论模型适用于单层管,与单层管重量(SPW)模型和单层管等效刚度(SPEQ)模型相比,双层管撞击损伤理论模型在各阶段均是最佳模型。对比分析了内外管结构特征的影响,研究发现壁厚直接影响双层管抗力,外径通过影响临界点的方式间接影响双层管抗力。完成了新提出的结构和材料特征敏感性分析,壁厚比和屈服强度比决定了抵抗外载荷能力,外径比决定了临界点。随着撞击点和锻造连接件距离的增加,双层管刚性连接系统的抗力快速减少。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双层管撞击损伤理论模型有效预测了双层管在外力作用下的凹陷深度,反映了双层管结构在不同阶段下的力学特性,为双层管结构设计和损伤评估标准规范的制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利用储层压裂改造技术改善油气渗流条件,进而高效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石油工程领域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现场应用的化学交联型压裂液难以彻底破胶,地层伤害大,而黏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等物理交联型压裂液存在成本高、用量大、耐温性差、滤失严重等问题。为此,本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组分囊泡结构形成的两亲聚合物基超分子压裂液体系,既保留了物理交联型压裂液的清洁性优势,也具有化学交联冻胶体系的高黏弹性与耐温
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丰富,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充注及调整改造,油气成藏较为复杂。本文利用最新的地震、测井、地质和地化等资料分析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分布特征、地化特征、成因及来源、油气藏遭受的次生化学作用。在分析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成藏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了塔中和古城地区奥陶系不同相态烃类成藏模式。(1)塔中-古城地区奥陶系油气可划分为古城地区的干气和塔中地
油水两相混输技术在管道输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原油中存在的天然表面活性物质,如胶质、沥青质等,以及油田的注水、注聚合物等开采工艺的运用,油水乳状液的形成不可避免。受低温环境的影响,乳状液中的蜡结晶析出,沉积在管壁上,造成了管道输送能力的下降,这给油田的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油水乳化体系蜡沉积的研究开展得十分有限,对蜡沉积的机理以及沉积过程的描述尚不充分。本文从蜡晶与油水界面相互作用角
非常规油气资源是战略性接替能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传统的热采技术难以适应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绿色开发的新要求,亟需研发非常规油气资源高效开采新技术。井下射频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率快、增产效果好、清洁环保及适用储层多等优点,在国内外备受关注。目前,该技术在国内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模拟实验等。因此,本论文在广泛调研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和模拟实验两方面出发,着重对
滑片泵是利用内部密封工作腔室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实现吸油、压油并输出高压流体的回转式液压泵。相比传统举升工艺,滑片泵可通过调节偏心距的方式控制排量、可根据现场生产的需要增减泵级数,有着耐高温、流量脉动小、结构简单等优势,但也存在着如径向液压作用力不平衡等不足。作为一种新兴的机械采油设备,目前对于滑片泵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关于泵工作特性的分析评价及相应举升系统的优化设计尚有待完善。基于滑片泵的机械结
本论文主要围绕沼气、煤层气、裂解气中的CH4分离展开了实验研究,针对CH4/N2分离进行了过程模拟研究,目的是为ZIF-8/水-乙二醇浆液法吸收-吸附耦合分离含CH4混合气的实际应用提供数据支撑,解决可能碰到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ZIF-8/水-乙二醇浆液在分离CH4/CO2混合气的时候,ZIF-8的孔隙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研究发现加入适量的2-甲基咪唑(m Im),不仅能在含水
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与美国大体相当。但是,与北美页岩气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不同,我国页岩气富集区主要集中在山区,大都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表条件差、天然裂缝发育,且长水平井段可能穿越多个不同小层,其页岩物性参数差异大,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为了方便起见,常规压裂设计一般将同一水平井的页岩储层按照均质地层进行处理,采用相同的分簇射孔和压裂参数。因此,当前的压裂设计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会在一
储层地质模型更新作为钻井与开发工作的基础,并作为连接二者的桥梁与纽带,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国内外学者在基于随钻测井(LWD)的岩性识别与针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更新方面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但同时兼顾时、效两因素(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的地质模型实时更新的相关研究成果鲜见报道。第一方面由于LWD主要应用于指导地质导向作业,通常只对钻遇储层岩性进行有效识别,而对储层物性特征难以实现随钻解释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富集于大陆边缘和永久冻土层,它也被看作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包括降压法,注化学剂法,注热法。本论文利用有效容积为196 L的大型三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装置系统研究了降压法和注化学剂法开采水合物过程的相关规律,并进行了冰点以下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本课题组搭建时世界最大,目前全国最大的水合物成藏模拟装置进行了改造,使其可以完
含水合物的沉积物与波速等物理性质的关系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在冻土带区域和大陆边缘的海底沉积层,且在自然界的分布模式具有多样性。同时,在现有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中,可能面临着储层坍塌、失稳等环境灾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制备了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并进行了其声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实验模拟,同时从实现安全、高效的开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在冰点下开采天然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