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澄西湖作为阳澄湖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市重要备用水源地,多年围网养殖导致该水域富营养化程度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为治理阳澄西湖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苏州市政府于2008年将该湖区围网全部拆除,并于2009年开始实行增殖放流。本文于2014年3-11月对阳澄西湖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水体理化指标、底泥氮磷含量、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该水域水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并从自然容纳量、氮磷污染负荷和水环境容量等层次对阳澄西湖养殖容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68属142种,其中绿藻门63种,占44.37%,硅藻门27种,蓝藻门22种。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卵形隐藻和微小平裂藻,季节变化明显。细胞密度年均(3.99±4.00)×106cell/L,生物量年均(1.41±1.05)mg/L。阳澄西湖浮游植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s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年均值分别为2.97、0.66、1.1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阳澄西湖浮游植物现存量主要与pH、水温、氮磷含量有关。RDA分析显示,浮游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温、pH、DO和氮磷含量。2、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动物4门49属92种,其中原生动物36种,占40.00%,轮虫34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7种。浮游动物现存量以小型浮游动物占优势,其中密度变化在342.15-97597.16ind./L,生物量变化在0.08-198.72 mg/L。调查结果发现阳澄西湖浮游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52-3.53、0.16-0.91、0.61-2.52。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RDA分析结果一致,均显示水温、SD和营养盐是阳澄西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3、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门35种,其中环节动物16种,占底栖动物总种类的45.71%;节肢动物6种,软体动物为13种。主要优势种为河蚬、霍甫水丝蚓、夹杂带丝蚓、巨毛水丝蚓和铜锈环棱螺。底栖动物密度周年变化范围为117.46-770.67 ind/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79.28-373.03 g/m2。底栖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D)和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IGW)的年均值分别为1.66、0.43和0.50。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pH、水温、DO和营养盐是阳澄西湖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RDA分析结果表明,节肢动物比较适应高氮磷、高溶氧、偏碱性的栖息环境,而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更倾向于低氮磷.、低透明度、低CODMn的栖息环境。4、调查期间阳澄西湖在天然放养条件下自然容纳量达4336t,合理放养量的计算结果均高于增殖放流主要鱼种实际放流量。根据氮磷污染负荷模型的结果,发现阳澄西湖氮负荷-2×107kg,磷负荷-5×106kg,均为负值,表明天然放养的养殖模式对阳澄西湖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营养负担。根据Dillion修正模型,筛选磷元素为阳澄西湖水体富营养化限制因子,水环境容量为137 t/a。综合分析可推断阳澄西湖生态养殖模式下养殖容量为137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