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名词性成分的“定指性”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对于名词性成分表示定指/不定指的考察也一直存在争议。“主语倾向有定,宾语倾向无定”是对汉语名词性成分的定指性最经典的概括。但是语言事实告诉我们,汉语名词性成分的定指性与句法位置并没有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以汉语的光杆名词和“数量名”短语作为考察对象,首先对传统研究中的“定指性”进行了更具操作性的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汉语光杆名词及“数量名”短语在主宾语位置上的定指性解读进行了较全面考察。文章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发现光杆名词和“数量名”短语在定指性解读方面,都有只能表示定指、只能表示不定指以及既可表定指又可表不定指三种情况,本文将这种同一形式的名词性成分在某一特定句法位置上具有不同定指性解读的现象称为“指称异化”,重点分析了这两类名词性成分产生“指称异化”的句法语义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还发现光杆名词和“数量名”短语在相同句法位置具有同样的定指性解读,本文将这种同一位置的名词性成分具有看似“相同”的定指性解读的现象称为“指称交叉”。本文采用对比和替换的方法,对相关语料进行考察,发现表示定指的光杆名词和“数量名”短语指称的都是确定的个体,而表示不定指的光杆名词,其指称是“概念指向”的;“数量名”短语的不定指是“个体指向”的。同时,本文还针对光杆名词和“数量名”短语的不同定指性解读,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文从“个体化”的角度对两类名词性成分的定指性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光杆名词经过“个体化”的语义操作后,能够核查DP结构里D位置的定指特征,获得定指义。如果光杆名词通过量词的方式被个体化,则由于受到数量成分“数量”义的影响,不仅能表示定指,还能表示不定指。这一结论也可以说明“一量名”短语和“数(大于一)量名”短语的一些句法语义差别。